清宫的满族女性神职人员
清宫的满族女性神职人员
萨满教是满族及其先世的传统信仰,然而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致力于建立和巩固汗位政权的满族统治者意识到萨满教的传统思想观念已不足以作为驾驭和统治本族及其他民族的思想武器,而且萨满跳神会耗费各部族大量的财物,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因此,皇太极对落后于时代的萨满教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主要是禁止满蒙旗人请萨满“跳神拿邪、妄言祸福、蛊惑人心”。不过,为维护既得的统治地位,对满族人信奉祭祀天神和祖先的传统却予以保留和重视,而且在祭祀仪式上继续借助萨满跳神的方式,以达到人与神、与祖先沟通的目的。
满族祭天祭祖活动本质上是发挥着凝聚民族认同、弘扬传统文化,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作用。从清朝宫廷,到民间驻防、留守、屯垦各地的八旗群体,都有一套规范化的祭天、祭祖仪式,其中家萨满起着主祭的重要作用。下面分别阐述满族妇女(萨 满 太太)在祭天、祭祖活动中的角色与作用。
据《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记载,“内廷王位及王等福晋皆有为司祝者,今大内祭祀仍拣择觉罗大臣官员之命妇为司祝”。这也就是说,皇宫后妃嫔、诸王之福晋也多有担任宫廷萨 满 太太者。康熙、乾隆朝以后,这种情况虽有所减少,但司祝仍择选觉罗大臣官员之命妇来担当,以主持宫廷祭祀。各皇子祭神时,是在“上三旗包衣佐领管领下之觉罗,或异姓大臣官员、闲散满洲人等室内选择为司祝,令其承祭”,至于“公侯伯大臣官员以下以至闲散满洲用女司祝祭祀者,俱于本族中选择,以承祭事”。
从盛京到北京皇宫中都设有专人掌管皇室祭祀,其中司祝(也称赞祀官长,三品)多由宗室、觉罗范围内的已婚妇女担任,俗称“萨 满 太太”,当然也有男性司祝。司祝下设司俎官、司俎执事、赞祀女官、司香妇长、司香妇、掌爨妇长、掌爨妇、碓房妇长、碓房妇等。他们大都经过专门训练,熟悉各类祀典仪式。
以顺治元年(1644)定制为例,坤宁宫设“赞祀女官长(司祝)二人,赞祀女官十人(均于上三旗觉罗命妇内选取)”。清宫女司祝在祭祀过程中,要祈祷、诵颂神歌、献酒、擎举神刀神箭、向牲耳灌酒,夕祭时还要击手鼓、诵神歌、晃动腰铃、旋舞飞腾以请神灵。在主持祭祀之外,她们还要负责传授给下一代新萨满以主祀礼仪程序、祝赞神歌和主祭经验,并负责撰写祭祀神本等等。
依顺治朝之制,“司香妇长六人、司香妇二十四人”,此数量在以后各朝变化不大。司香妇的职责,不仅仅只是点香一种,她们还在萨 满 太太献酒时举台递与萨满,并在献酒后将台放回原处,撤回献酒桌,摆好叩拜神位的小低桌。萨 满 太太擎神刀祷祝时,由司香妇举刀相递,之后负责存放。进牲前,司香妇要撤去供酒及香碟,在近炕沿处铺好跪毡以备萨 满 太太跪着灌酒入牲耳,之后撤去毡,摆好高桌以置放接血的木槽盆。牺牲摆好后,司香妇还要在神位前为萨 满 太太铺好黄花红毡,并举酒碗为其所举台盏中盛酒,共三次献酒。献毕,由司香妇收放台盏。虽然上述都是祭献活动中的一些辅助行为,却需要司香妇谙熟典礼程序,并与萨 满 太太的行为默契配合,不容差错。
另有定制,“掌爨妇长三人、掌爨妇十六人,碓房长六人,碓房妇三十一人”,她们多是服役性的非神职人员,负责蒸饭、磨面、做糕、做酒、蒸拉拉、看井运水等杂役劳动。清宫祭祀的神职人员及服役人员中,妇女占大半数以上,她们虽然在史籍典章中不被重视,实际上却在典祀礼仪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清宫祭祀过程中,萨 满 太太要念、唱、跳相间进行,因此事先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嘉庆年间(1796~1820)命萨满在神马房演习读念神辞,并派总管内务大臣前往听其读念,可见重视程度。为了选择合格的萨满,宫中还指派“指示祝神章京”和“指示祝神妇人”到盛京,指导 和 教授挑选的盛京宗室妇人,教她们练习念、唱、跳的本领,最后选出其中优秀者,将来承事皇宫祭事。
清宫萨满的传承还有特殊性,即“传于其媳而不传女,盖其所诵经咒不轻授人”。而且祭祀 时萨满 太太是用满语念神辞、神歌,她们还把自己执行神职的经验写入神本,以便后继者学习,这实质上是起着传承民族宗教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