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诺门坎战役1939: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的兵力与战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诺门坎战役1939: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的兵力与战备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25/11/39305010_1142832873.shtml

1939年,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在诺门坎战役中遭遇惨败,伤亡率超过70%,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役不仅重挫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也迫使日本放弃了"北进苏联"的战略,转而推行"南进"政策,最终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引言

1939年的中蒙边界,日军“皇军之花”第23师团在草原上迎来了一场噩梦般的战斗。作为关东军的“精锐”,第23师团自信满满地踏上战场,却被苏联红军和蒙古骑兵联手围歼,最终伤亡率超过70%,几近全军覆没。
这场战争不仅让日本军国主义的骄横气焰受到重挫,也迫使日本放弃“北进苏联”的计划,改为推行“南进”战略。第23师团为何惨败?这场战役又如何影响了二战的走向?

号称“皇军之花”:第23师团的底气从哪来?

1939年的诺门罕草原,关东军第23师团的士兵正踌躇满志地迈向战场。别看第23师团在纸面上挺“高大上”,其实就是关东军临时拼凑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成立于1938年,距离诺门罕战役开打也才不到一年,完全是赶鸭子上架。
按照日本军队的标准,这个“特设师团”编制了1.2万人,比常设师团要小得多,装备更是差了好几个档次。可关东军并不在意,他们觉得这支部队没问题,毕竟师团长小松原道太中将自信满满,还放话说:“草原上那点红军算什么?只要皇军出击,必胜!”
不过,嘴上这么说,现实却是另一回事。第23师团的训练刚刚起步,兵员一多半是新兵,步枪都没摸热就被丢上了战场。

而他们的装备,别说先进,连“够用”都算不上。比如,他们的火炮主力是“九四式山炮”,虽然轻便但火力弱得可怜,根本打不穿苏联坦克的装甲。
至于对手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那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部队。红军的T-26轻型坦克和BT-7高速坦克在草原上呼啸而过,日军士兵只能靠“手雷捆成一串”来试图对抗。
更尴尬的是,第23师团的兵力编制采用的是“三单位制”,简单来说就是人少东西少,一打仗就捉襟见肘。
而这场战役恰恰不是靠人多就能赢的“拼刺刀”时代,而是拼火力、拼后勤、拼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战争。可关东军似乎完全没明白这个道理,就这么把“皇军之花”推到了战场上。

最开始的几场小规模冲突,日军还以为自己占了上风,可很快苏军的主力部队赶到,彻底扭转了局势。苏联红军不仅有火力密集的炮兵,还配备了数量庞大的坦克和飞机。日军一旦遭遇攻击,除了趴在草原上挨炸,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第23师团从刚开始的自信满满,到后来的苦苦支撑,只用了短短几周时间。士兵们甚至连补给都成了问题,草原上的战斗不仅是与苏军的较量,更是一场生死挣扎。
从一开始的“皇军之花”,到后来的“草原枯草”,第23师团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一件事:纸老虎,碰到真老虎就是要被撕的。而这,也为整个诺门罕战役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草原之战:从“皇军之花”到“草原枯草”

战争的转折点很快到来了。刚开始,第23师团还觉得自己挺能打,小规模交火中也确实占了点便宜,毕竟对手只是苏军的前哨部队,没出动主力。但很快,真正的“苏联式火力”就让这支部队的自信迅速破灭。
1939年7月,苏联红军主力到达诺门罕地区。他们没有像日军那样搞什么“冲锋精神”,而是直接用最擅长的方式开局——铺天盖地的炮火轰炸。
苏军的火炮打得极准,日军阵地瞬间被轰成了一片废墟。更恐怖的是,苏联的坦克群开始发动突击。498辆T-26和BT系列坦克排成一道钢铁洪流,几乎无视日军的火力防线,直接碾压过去。

而日军这边的“九四式山炮”打上去根本不痛不痒,坦克依然“哐哐哐”地往前开,完全不带停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第23师团根本顶不住。更要命的是,关东军的后勤保障出了大问题。诺门罕战场地处偏远草原,粮草弹药运送困难,日军士兵打到后面基本都陷入了“人饿、弹光”的境地。
据战后的统计,甚至还有士兵因为饥饿直接倒在了战壕里。可以说,第23师团不是被苏联红军打垮的,而是被他们自己的补给问题先坑死了一半。
可即便是这样,师团长小松原道太依然不肯认输。他选择了最“传统”的日军打法——拼命冲锋。按照他的计划,第23师团应该靠着“皇军精神”在苏军的坦克和火炮中硬杀出一条血路。

结果,士兵们冲出去还没跑几步,就被对面的机枪火力扫得倒了一片。这样“玩命式”的打法不但没能给苏军造成威胁,反而让日军损失惨重。尤其是第26步兵联队,这支号称“精锐中的精锐”的部队,在战斗中伤亡率高达91%,几乎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苏军的空军也没有闲着。诺门罕上空,苏联的飞机几乎是24小时不停地对日军阵地进行轰炸。而日军呢?空军支援少得可怜,几架老式战斗机完全跟不上节奏。于是,日军士兵每天都要忍受“头顶炸弹,脚下地雷”的双重压力,战斗意志迅速崩溃。
到了8月底,苏蒙联军发动最后一波总攻。苏军采用了夹击战术,从正面和侧翼同时发动突击,将第23师团和增援部队彻底包围。

在猛烈的火力打击下,日军阵地全线崩溃,士兵们被迫四散逃亡。那些没被炸死、没饿死的日军士兵,最后也难逃被俘的命运。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第23师团,最终只剩下几千名残兵败将,连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都在绝望中自杀。
可以说,这场战斗的结局彻底摧毁了日军的骄傲。关东军原本以为诺门罕会是一场“闪电战”,结果却成了他们的噩梦。而第23师团,也从“皇军之花”变成了“皇军之痛”。

一战改历史:诺门罕如何终结日本的“北进梦”

诺门罕战役的失败,不仅让第23师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更让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北进”战略彻底破产。
在此之前,关东军的高层一直对“北进苏联”抱有幻想,认为只要拿下苏联远东地区,日本就能进一步扩张。然而,苏联红军在诺门罕的强大表现,让日本意识到,与苏联硬碰硬根本不现实。
日军的惨败,直接推动了日本战略的重大转变。在诺门罕战役结束后,日本高层彻底放弃了“北进计划”,转而将目标锁定南方的东南亚地区,开始执行“南进政策”。
这一决定,不仅导致了日军侵占东南亚,更直接将日本推向了与美国的冲突,最终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对于苏联来说,诺门罕战役同样意义重大。这场胜利不仅让苏联巩固了蒙古边境的安全,也让斯大林对红军的战斗力更加有信心。
诺门罕的胜利为苏联腾出了手,使其能够在二战初期集中力量应对欧洲战场上的威胁。
回过头来看,诺门罕不仅是一场战役,更是一场改变历史的关键事件。而第23师团的失败,正是这场战争的核心转折点。最终,诺门罕的教训被写入了历史,而第23师团,也成了日本军事冒险的最大笑柄之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