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连续8年开展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 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黑龙江省连续8年开展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 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马健在10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该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工作成果。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典型示范带动和严格执法监督等措施,黑龙江省在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0月12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会上,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健就黑龙江省在守护和谐、多样的生态家园方面有哪些好招法,回答了网友提问。
马健说,不久前,东北虎“完达山1号”再次现身,有力证明了近年来黑龙江省在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黑龙江省是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全国有32个内陆陆地及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黑龙江省就有5个。近年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始终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陆续出台《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黑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布局,组织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
二是注重典型示范带动。充分结合黑龙江省特色,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保护、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打造跨国生态长廊等典型做法,获评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同时,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节点积极普及科学知识,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三是严格执法监督。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在保护以东北虎为代表的珍稀物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切实履行外部监管职责,连续8年联合省林草局等部门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严肃查处涉及自然保护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有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为守护和谐、多样、美丽的生态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