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刻意练习:通往卓越的必经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刻意练习:通往卓越的必经之路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study-straight.com/%E5%80%8B%E4%BA%BA%E6%88%90%E9%95%B7/%E5%88%BB%E6%84%8F%E7%B7%B4%E7%BF%92/

刻意练习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方法,它强调通过高质量的练习而非简单的重复来实现技能的突破。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刻意练习的核心要素,并探讨其在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一、一万小时定律与刻意练习

"一万小时定律"源自于麦尔坎·葛拉威尔的《异数》,主张任何人只要投入一万小时的练习,就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这一理论强调时间的累积对于达到专业水平的重要性。然而,虽然这一理论在某些案例中得到了验证,但更多人则认为这说法过于简化,未考虑练习的质量和方法。实际上,不同领域的专业技能习得时间并不一致,且练习的效果更依赖于方法而非仅仅是时间的投入。

"刻意练习"由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提出,他与科学作家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共同撰写的《刻意练习:原创新解析,比天赋更关键的学习法》成为这一理论的经典著作。艾瑞克森认为,成功的关键是质量高于数量的练习方式,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对天赋的看法。在《刻意练习》一书中,有以下几个重要观点:

  1. 天才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
  2. 有效训练 = 有目的的训练才是进步的基础,相对天真训练就是漫无目的的重复,其效果存在天差地别。
  3. 有目的的训练 = 这意味着训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而不仅仅是重复练习。训练要有针对性地改进特定技能,并在练习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投入。
  4. 刻意练习 = 心理表征 + 及时反馈 + 重复 + 跳出舒适圈

二、一万小时定律与刻意练习在工作上的关系

回到最初的疑问,花4至5年"一万小时"炼成的,究竟是"打工皇帝"还是"扮工"天王,以作者自己的工作经历来说,除了面对真实的工作问题,在作者打工初期的时候,工作培训只占很少的时间,而且培训只是走流程,未必和自己的工作有直接关系。回想起来,那些活得比其他同学优越的,很多时候都和他们的工作环境中,有多少上面刻意练习的几个要素有直接关系。

例如在同学刚入职的时候,公司有没有给他基本的工作培训,对他们的工作有没有考核和反馈,有多少的工作是放权给员工自己处理的,有没有指明一个直属上司给建议和指导等等。事实上在工作环境中,尤其是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及工作流程,是可以被设计成类似刻意练习的场景的。

很多时候我们对成为专家或天才的意愿其实并不大,我们从心底想要的只是进步,看这篇文章看到这里的读者应该不是什么专家,往往是不甘现状、追求突破、寻求不断进步的一群。总结作者在工作中可以满足到以下的要素,我们很可能成长进步将会比较快:

  1. 发现心理表征 = 即是找到成事的方法/套路,可以是自己找到的,或者是别人告知的,例如入职的工作培训可以包含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指示,大约流程和责任,岗位的晋升阶梯及所需技能等,首先要令入职者知道自己在哪里,可以到哪里,引出其自发进步的心,最重要是有方向有目标,否则谈不上如何进步。又如有直属上司或导师的指点工作重点,能清晰工作的套路,免于浪费自己发掘的成本。而进步的本质,不是能力上的进步,是使用套路的熟练程度,而能力某种程度是本身自己可以调用多少的套路去解决问题。

  2. 重复 = 理论上不断重复在工作上是必然的。然而有意识地重复上面的套路去成事,尤其是有意识地用方法(而不是主观的当下感觉)去完成事务更重要,有了重复的习惯,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有意识去找以往自己用过的方法或找其他人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去面对问题,这个或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心态训练。

  3. 及时反馈 = 直属上司对于初入职者工作的指导和反馈,很多时候这些上司都会成为他们日后的师父,原因不外是上司的指导和反馈对初入行的入职者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就算没有"真实的人"去给予反馈,自己给自己反馈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很多情绪,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别人的建议可能未必是真实的(当然"导师"的功力是比较高,有幸遇到的请抓紧珍惜,有不同角度的参考当然更好),只要事后自己为自己复盘,找出可以进步的空间,所有的事情其实都可以进步。

  4. 跳出舒适圈 = 简单说就是在有目标下不断磨练自己。创业者心态很多时候都说要跳出/走出舒适圈,而在作者的"上课"历程中,作者也时常把这几个字放在心中,而现在的说法是"尽量挑战自己的舒适圈"。实情是,跳出了舒适圈并不一定有美好的结果,往往很可能就会"浸死自己"。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跳出舒适圈,大部分人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当进入未知的领域时,自己根本没有足够能力去应对,只好硬着头皮完成,成果可想而知。未及预期的结果往往是人际关系的修补,或许是金钱直接损失,机会的浪费等等。"舒适圈"真正用于个人应该是要"跳出想象力舒适圈",创业圈听到很多人说创业是拿认知的过程。看看比自己成功的人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成事的,可以把事情做到什么高度,作者则把思考方式、做事方法、执行力尽量迫近最佳的现实实践,尽可能把自己的能力圈不断扩大,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不断追求卓越,这是作者自己版本的"挑战自己的舒适圈"。

创业伙伴中有不少的前辈会给出建议,所以作者会加入迭代这个元素去提醒自己:

  1. 持续迭代套路 = 如字面的意思,方法/套路其实不一定正确,又或者说是,以前有效的方法在现在的时空未必用得着有效果,变幻才是永恒,在收到反馈后持续优化套路,当套路未能得出想要的结果是及时调整,内化形成自己的框架模型才算是完满的刻意练习。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如一个产品一样看待,用户的成长和变更都会促使产品迭代的发生。

所以才有最开头那一句:

找到想进步的方向 = 找到成事的方法 x 不断重复 x 收到及时反馈 x 挑战舒适圈 x 持续迭代

当然,有上面这些土壤亦不代表必定能快速成长,因为刻意练习在个人成长的层面上大多数是出于自发,除了个别的幸运地遇到他们的人生导师在旁边督促自己,关键的仍然是当时人要有很强的目的性,知道某一件事/领域自己必须攻坚跨越才能达到目标。

三、刻意练习的应用

就如上面所说,刻意练习很大程度在与个人。个人是否有想进步的目标?有否发现刻意练习其实可以帮到自己等等,都是自发起性的问题。如果是应用在企业里,跟从"刻意练习"的原素去规划是决定培训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最终结果如何很大程度看企业如何主动带领这些"刻意练习",例如推行明确的SOP、负责人重视重复及给予反馈等等,企业如果单以自发起性管理,后果可能会和作者家小孩类同。

除了在个人的进步和发展上,刻意练习的原素讲得最多的是和作者的孩子学习经历上,尤其是有很多的套路(孩子的招式)可以练习的场景,例如是棋类、球类活动,乐器演奏,每当下子遇到学习瓶颈的时候,作者都会对孩子说:

"你想继续进步,有没有做好进步的四个条件?"(迭代被作者简化了)

  1. 第一要记住方法,有方法才有进步;
  2. 第二要重复,是重复学习回来的方法,不是每次做都不同,要做有意义的重复;
  3. 第三是要反馈,老师有没有足够的反馈?反馈有没有重视而且改善?
  4. 第四是有没有挑战舒适圈,例如考试的时候孩子有80分,作者问他觉得这个成绩感觉如何,他通常说不错,因为有很多人不合格。这时作者会问他,班上有没有人考得比你好?有的话他们是如何学习温书,问孩子有没有请教过他们,你们之间在学习上相差了什么?如果着眼与比自己更低分的人身上,自己的感觉永远都是良好的,进步的动力亦会不足。类似的说话不断讲,成绩其实未见有太大的提升。可能的原因是,作者仍然是要求孩子的自发起性,现阶段只求他记住这几个要素,日后回想起他爸的时候有一点点的前进方向。

四、总结

"刻意练习"这个课题的应用实在是很广,但凡是可以动手做,有实际产出的事物都可以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去求改进,最困难的地方有两个,第一是在运作中记起"刻意练习"的原素,所有事物都有其"可调性",调对则进步效率高,调不对则频频遇到瓶颈;第二是在自发起性,在自己的问题上自发起性只关系自己的进步效率,在关乎企业效率的问题上,如何发掘员工的自发起性,捉进他们"刻意练习",令企业可以顺利的可持续发展是另一团队建设的重要课题,亦是企业成长必修课之一。

这篇文章亦是一样,希望读者可以成为作者的导师,给予反馈,有回响大家才可以不断进步,欢迎留言点赞,分享给热爱学习,不断追求进步的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