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介入如何减少癌症治疗相关的副作用?
中医介入如何减少癌症治疗相关的副作用?
在台湾的医疗环境中,癌症患者能够在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同时接受中医的治疗。中西医整合治疗成为了一种良好的治疗方式。本文将探讨中医在癌症治疗中的辅助作用,包括中医在不同治疗阶段的介入方式、中药体质调理、针灸治疗、药膏治疗和小针刀治疗等。
中医经常性介入的癌症患者照护
根据治疗进程的不同,中医治疗可分为初诊、手术前后、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追踪期等多个阶段。中医治疗以整体观为指导,但针对癌症这种强势疾病,中医师通常会采用针灸、中药和艾灸等综合治疗方法,以达到阴阳气血平衡。
初步探讨,中医在癌症整合医疗中的治疗方式可概分为四类:
- 与神经系统相关的治疗,针灸效果显著
- 与消化系统相关的治疗,中药调理效果好
- 外用中药途径,如药膏和药浴
- 针对骨骼肌肉和疤痕组织的针刀治疗
癌症患者在照护期间会遇到各种副作用,中医经常性介入的照护包括:
- 体质调理(脏腑虚损、癌毒、痰湿血瘀):中草药、针灸
- 胃肠调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中草药
- 心神安定(失眠、浅眠易醒、多梦):中草药、头皮针、耳针、耳豆、雷射针灸
- 末梢神经病变(手脚麻木):中草药、针灸、雷射针灸、足浴
- 疤痕组织(手术疤痕影响肢体活动):针刀、针灸、浮针
- 皮肤病变(手足症候群、龟裂、水泡、脱屑):药膏、中草药
- 骨骼肌肉疼痛:针灸、针刀、拔火罐
- 扶正抗癌:中草药、拔火罐、艾灸
中药体质调理
中医认为癌症的肿瘤本质具有八纲辨证属性,包括肿瘤本性、癌指标、化疗药物和患者体质状态等。中医治疗癌症的核心是扶正祛邪,提升正气,促进免疫平衡。常见的中医调理方法包括:
- 扶正祛邪:提升正气,促进免疫平衡
- 清热解毒:减少氧化压力和肿瘤炎症
- 活血化瘀:减少过度血管生成,增强免疫细胞浸润
- 软坚散结: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外基质
- 化痰祛湿:恢复代谢平衡,刺激祛痰和抗炎活性
- 养心安神:调理负面压力,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
针灸治疗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是常见的治疗副作用,表现为手指或脚趾末梢的刺痛、麻木和触觉异常。针灸治疗可以刺激身体产生止痛内啡肽,改善神经功能,修复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细胞体。研究表明,40-60%的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麻木感有显著改善。建议每周2-3次,持续两个月为一个疗程。
药膏治疗药物引起的手足症候群
手足症候群是化疗或靶向治疗后的常见皮肤反应,表现为水泡、红肿、脱皮和出血。中医将其辨证为浸淫疮或湿热痹,急性期以清热解毒为主,缓解期注重皮肤养护和健脾除湿,慢性期则注重损伤修复。专门设计的红玉膏含有血竭等活血散瘀、定痛生肌的药材,能够有效改善症状。
小针刀治疗疤痕组织引起的功能性角度受限
癌症患者手术后常出现疤痕组织导致的功能性角度受限,尤其是头颈癌患者。小针刀结合了针、刀、铲的功能,通过松解组织粘连和纤维化疤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病理性组织张力。有经验的中医师选择合适的操作部位,可以显著改善关节活动角度,减轻疼痛。
总结
中西医整合治疗的目的是纠正癌症患者的气机逆乱,恢复人体平衡。现代医疗技术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患者和医疗人员都希望不仅能够存活,更能够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中西医整合治疗,可以在扶正与抗邪之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