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经典武器:虎式I号坦克的辉煌与遗憾
二战经典武器:虎式I号坦克的辉煌与遗憾
虎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代表性的重型坦克之一。它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在战场上一度成为盟军的噩梦。然而,这头钢铁猛兽也因其庞大的体积和复杂的机械结构,给德军带来了不少困扰。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款二战经典武器的设计、性能及其在战场上的表现。
王者风范
战前,当德军最高统帅部考虑制造一种更重型的、功能更强大、能够替代III号和IV号装甲战车时,虎式坦克的设计就已经开始了。克虏伯、保时捷和亨舍尔三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设计,后者的设计最终通过,成为虎式VI号Ausf E型坦克装甲战车的原型,并于1942年8月投入生产。
虎式坦克是战场上很简单却最强大的坦克。它重达61短吨(合55吨),宽达12英尺3英寸(合3.73米)。它的装甲深度最大可达4.33英寸(合110毫米),但船体四四方方的配置降低了其效能。虎式坦克装备了88毫米高射炮,这种炮弹是公认的坦克杀手。
一组操作人员正在为虎式I号坦克加油。请注意坦克后面的人正在利用机会为坦克补充弹药。(德国联邦档案馆藏品,编号Bild 146-1978-107-06)
这些图片选自所谓的《虎式坦克教程》,是为全体虎式坦克操作人员编写的基本地面操作规程。与其他德语说明书的枯燥乏味不同,这部教程使用了笑话和卡通画。
虎式坦克的指挥官在炮塔上视野更加开阔,照片摄于1943年3月。(德国联邦档案馆藏品,编号Bild 183-J05741,照片由恩斯特·施瓦恩拍摄)
然而,一些问题从未被完全解决。坦克的庞大规模降低了其速度——公路最高时速为24英里/时(合38千米/时)——很少有桥梁能支撑其重量。虎式坦克在公路上行使或越野时需要更换履带,这对后援部队来讲是一项耗时的工作,在作战时更换履带也是危险的。其机械性能也并没有经过彻底测试,因为希特勒渴望虎式坦克能尽快上阵,因此它们被推上了1942年盛夏的东线战场,此后则在北非、意大利和北欧服役。
期待落空
虎式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所传递出的信息相当混杂。当一切运行良好时,虎式坦克是可怕的战斗野兽,机枪的高精密度和强大火力能攻击同其数量不成比例的盟军坦克。在1944年诺曼底战役之后的一次遭遇战中,一辆虎式坦克在被打败之前,击毁了25辆盟军坦克,阻挡了整路军队的前进步伐。当德国制造出配备了更加强大的88毫米火炮和更厚的倾斜装甲的虎式II号坦克之后,盟军所面临的形式就更加严峻了。
1944年德国工厂内的工人正在为I号虎式坦克最后安装炮塔。(德国军事档案馆藏品,编号Bild 1011-635-3965-05,照片由赫本斯特莱特拍摄)
1943年东线库尔斯克战场上的一辆虎式坦克。(德国军事档案馆藏品,编号Bild 101III-Groenert-019-23A,照片由格鲁内拍摄)
但最终,虎式坦克的战斗力低于预期。它们在战场上并不灵活,当跨越松软地面和追踪更多的机动编队时,它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坦克的重量导致发动机、制动器和传动装置高度绷紧,致使坦克经常出现故障。在东线,冬天的泥雪会塞满重叠的车轮,一夜之间就会冻结,导致车辆在早上无法移动。虎式坦克油耗惊人——阿登战役期间,德军的燃料物资开始枯竭,许多坦克由于缺乏燃料而成为一堆废铁。
虎式坦克的油耗量比之前预想的都要大更多。尽管如此,在开阔地带的战斗中,大多数盟军坦克在遭遇虎式坦克时都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