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亩均增收最高7000元!新安万亩丹参成为农民“钱袋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亩均增收最高7000元!新安万亩丹参成为农民“钱袋子”!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517641

初夏,新安县磁涧镇,紫色丹参花海铺满万亩梯田。

来姚家岭村考察的路上,副镇长吴志伟电话打个不停。

“田里丹参咋样了”“记得用土块压实覆膜”……刚刚刮了一夜的大风,让他心中颇为牵挂。站在山顶丹参露营地俯瞰,漫山黑色覆膜安然无恙,吴志伟这才松了一口气。

“万亩丹参,寄托着富民的希望。”吴志伟语重心长。

漫步磁涧镇乡野,满眼山岭沟壑,瘠薄难耕曾是农民心中长久的心结。长期以来,农民纯粮食作物种植意愿不高,外出务工十之有七。

转机发生在两年前。带着种植结构调整的思考,当地铲一抔土,来到农业部门“体检”。飘红的钾含量数据,让村镇干部眼前一亮。

“富钾,有利于根茎生长。种植根茎入药的丹参再合适不过。”说起多方论证后的一致结论,吴志伟记忆尤深。

近年来,新安县磁涧镇招引洛阳田沃农业等5家新型经营主体,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万亩粮药间作示范区。示范区创新采用“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合作社服务、农民参股”的经营模式,带动姚家岭、李子沟、闫湾等11个村种植丹参约2万亩,推广“丹参套玉米+谷子+油菜”轮作种植模式,实现“一地两收益”,每年亩均增收最高达7000元!

说起丹参带来的获得感,村民廖红的经历,比数字来得更为真切。

行走田间,正遇上59岁的廖红穿梭于不同田间地块,除草、平整,手势娴熟。曾经,廖红只会种粮的老把式;如今,他是丹参种植的“大咖”,选苗、埋根、田间管理,样样在行。

靠着在合作社种丹参,在土地流转月租金约2000元基础上,每个月全家又是约4000元工资入账,未来效益显著还有分红。“在家门口干,比去城里务工都强。”廖红说。

产业振兴,归根结底为了富民。在姚家岭村乃至周边村落,像廖红这样,享受地租、分红、工资三重受益的村民不在少数。

为了让村民受益最大化,项目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土地半托管三种合作模式,有地出地、有力出力,利益共享。愿意多一份收入的,合作社专家免费手把手教授种植技巧,进入合作社获得工资。目前,项目已累计带动就业500余人,人均务工月收入达2500元以上,万亩丹参田成了村民们的“钱袋子”。

当地村民尝到的甜头,还仅仅是“产兴民富”的序幕。去年10月,磁涧镇丹参送检,有效成分丹酚酸B、丹参酮类分别高达7.18%和0.405%,远超3%、0.25%的参照值。由此,“新安丹参”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成为安徽陇仁康药业等药企指定丹参基地,销售前景海阔天空。

“怪不得都说新安丹参苦,因为有效成分高啊。这样的好品质,未来不愁销!”吴志伟喜上眉梢。

眼下,走进丹参露营地,登上钢架观景台,万亩丹参欣欣向荣、尽收眼底。原猪圈改造成的研学馆内,游客可以品丹参药茶,看丹参花海,尝丹参肉汤,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当地打造露营基地等新消费场景,一产接三产,价值链不断延展。

“苦苦的丹参,换来甜甜的日子。发挥优势、找准方向,乡亲好日子还在后头咧!”吴志伟信心满怀。

本文原文来自洛阳日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