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南阳市加快绿色发展厚植生态优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南阳市加快绿色发展厚植生态优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南阳市作为渠首所在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力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屏障持续巩固,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南水北调干渠通过方城垭口
筑牢生态屏障
水源地生态涵养成效显著
时下的渠首,大地披金,层林尽染。淅川县万亩生态高效林果产业的柑橘、柿子等时令水果迎来丰收季。“今年,柑橘的收购价在往年基础上翻了四番。”种植大户胡玉良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每逢周末,就有不少游客驱车前来,感受采摘乐趣、领略生态美景。据统计,淅川县发展生态林果23万亩,产值达6亿元,带动10万名群众增收致富。造林绿化与水质保护、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城乡生态环境、百姓绿色福祉、林业支撑保障能力同频共振、日益向好。
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来,供水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在水质监测的基础上,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建设为南水北调的水质安全筑起生态屏障。距离渠首闸门800米的淅川县九重镇汤山区域原为引丹干渠工程和水泥厂的采石场,2019年前,这里山体裸露、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为保护丹江水质,库区村民捞起了网箱,拆掉了虾塘,推倒了牛棚,废弃了鸡舍,转向科技农业。”省委组织部驻淅川县九重镇武店村第一书记刘强介绍,近年来,库区周边村庄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组组客观的数字,记录并见证着库区的奉献与坚守、使命与担当。通过高标准实施石漠化治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重点项目,“十四五”以来,淅川县累计造林198.4万亩,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73万亩,治理修复废弃矿山、露天矿山面积553.9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5平方公里,修复退化受损湿地2.5万亩,完成92条小流域治理,库区水土综合防护体系初步形成。
心怀“国之大者”,扛稳政治责任,强化系统思维,全市上下以“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加强水质保护,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落实南水北调水源地和干线工程河(湖)长制,颁布实施河南省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水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在丹江口水库及总干渠两侧划定保护区,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治理行动,推行“河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编制“一河一策一图”应急预案,构建“3+1+N”应急响应机制,健全水源区三省五市常态化的跨地域、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构建了协防共治的生态保护大格局。
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提升。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全民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有效应对臭氧污染,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减排清单,对工业炉窑完成淘汰和清洁能源替代。
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加强。坚持源头防控土壤污染,持续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依法督促重点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人、土壤污染责任人或管理单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植此青绿筑牢绿色屏障。以绿为底、着墨生态、向美而行,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0.51%,一望无际的经济林、特色林、生态林、涵养林,绿了荒山,富了乡亲,美了乡村。一河两岸展“绿卷”,生态图景绘丹青, “城在园中,林在城中,推窗见绿,出门赏景”的绿色福利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
共享“生态福祉”
如诗如画的淅川湿地公园
一条条刚性政策,一项项硬核举措,带来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巩固提升:南阳市荣获全国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全省唯一;丹江口水库以第一名入选河南省“首批美丽河湖”;大气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登榜“十四五”全国100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成功摘取联合国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金字招牌……
碧水北送扬波千重,长河泱泱利泽万方。奔流不息的丹江水慨然北上,跋涉1432公里,向北方地区调水超过650亿立方米,成为京津冀豫四省市受水区的主力水源。富余水量累计向北方 51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助力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复苏。水过处,山青、地绿、业兴、人和,沿线26座大中型城市200多个县(市、区)得到有力的水资源支撑,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不断增强。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为抓手,修绿道、连水系,织起绿色生态网络。林城相依、水城相融、绿廊纵横的优美环境不断刷新群众感知,让幸福的底色愈加浓郁。
打造“绿色引擎”
丹江之眼风光绮丽
一座山撑起一域经济,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一颗果子撑起一片产业……守住绿色家底,释放绿色动能。围绕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的目标,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产业,积极打造“绿色引擎”。
桐柏县,蜿蜒的山路两旁,满目青翠、绿野千里,16.3万亩茶叶既是生态屏障,也是富民增收的产业支柱。经过多年发展,全县茶叶年产量4000余吨,综合产值超20亿元,茶企百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茶产业贯通一二三产,正在实现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南召县发展了立体化民宿集群,以蓼花汀精品民宿为龙头,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昔日青山藏秀水的古朴山村,成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
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不断拓宽。锚定“打造中部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极”目标,南阳市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用新发展理念重塑经济发展模式,着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花、药、果、菌、茶“五特经济”,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提质、扩量、增值。
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绿色、高效、清洁、智慧为方向,稳步推进生产方式、能源消费、生产过程、资源利用的全流程改造。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优势产业集群,超前谋划布局合成生物、光伏新能源等未来产业,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含绿量、含新量。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围绕建设高品质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和养生养老首选目的地目标,深入实施“宛美”旅游战略,促进生态与旅游、康养、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把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长效经济收益。
大力优化能源保障格局,积极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构建“风光水火”“源网荷储”一体化大能源保障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加快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和新能源应用示范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绿水青山里的生态答卷中,南阳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在坚守生态优先、创新引领、水清民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良好的自然生态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扮靓了“生态颜值”,收获了“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