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让孩子不安?2招教孩子分辨朋友、应对同辈压力
交朋友让孩子不安?2招教孩子分辨朋友、应对同辈压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交友困扰和同辈压力。如何帮助孩子分辨健康友谊与有毒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孩子生活中可能碰到各种难题,可能是不会交朋友、容易负面思考,甚至是无法克制冲动等。如何让孩子遇到问题肯面对、会思考、懂负责,面临任何挑战都不怕?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是最新的教育趋势,以系统化的教育课程,指导孩子如何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并与他人形成良好关系,能对孩子的学业压力和学习情绪产生良性的 影响。
应 对同辈压力的方法
孩子们从小就开始交朋友,但通常很久以后才能理解这些关系的确切含义。这是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朋友”这个词常常具有复杂的含义。这很容易让孩子们感到困惑,因为社会环境中同龄的孩子或他们在街上遇到的同学们都被称为朋友。然而,泛泛之交和知心好友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这与友谊的类型有关。因此,有必要告诉孩子,世界上不只有带来彼此情绪稳定的健康关系,也存在有害的关系。
“必须与遇到的每个朋友相 处融洽”的想法,表面上看似无害,其实会使人很难正确区分好关系和坏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只是被动适应这种情况,或者最终会受到伤害,因此正确地教育孩子了解理想关系的特质,非常重要。俗话 说“看一个人身边的五个好朋友,就能看出他是个人”,与我们关系亲密的人,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价值观形成的童年时期,更可能具有关键性的影 响。
区分友谊是健康或有毒的
“健康的同辈关系”需要双方的努力,因此,当你的孩子不确定某种关系是否是“好朋友”时,让孩子谈谈与那个朋友相处后的感受会很有帮助。
如果孩子高度依赖同龄的朋友,即使处于有害的关系中也会袒护对方,可能会认为:“他虽然有些地方不太好,但了解过后就会发现他其实人还不错。”这也是友谊的特 点,即使没有大声说出来,好朋友之间也会默默传达“我喜欢和你在一起”和“我们一起玩”之类的讯息。因此,懂得如何与朋友交流,并在事后观察自己的感受,对于了解关系的真正状态非常有用。
英文“toxic friendship”(有毒的友谊)指的是不健康的同辈关系,意思是友谊有时弊大于利,就像吃了有毒的食物一样。典型的例子包括有条件 的对话,例如“如果你这样做,我就不 会再和你来往了”,或是贬低孩子自尊并让他听话的对话。那些标榜“建议”,实际上却指 责缺点或以此鼓励不良行为的朋友,都是应该警惕的人,因为这段关系只是透过取悦对方来维持,而且是建立在害怕失去朋友的恐惧上,所以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孩子就越容易陷入混乱的情绪中。我们接着要来看看,如果孩子有个特别要好的朋友,但父母可以察觉到这段关系存在许多危险信号时,应该如何应对。
方法① 改变有毒的关系
当孩子遭受同辈压力时,父母应该记住,另一个孩子也是不知道如何建立健康的关 系,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对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做出过度情绪化的反应,并失去将有毒关系转化为健康关系的机会。我们没有能力或权力来控制其他家庭的孩子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因此,即使父母出面指出别家孩子的错误,问题行为也很难立即纠正,或只能暂时改善而无法长期维 持。
所以我们也教子女在朋友关系以外的其他人际交流中,如实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要教他们适当的沟通方法,例如:
“当时听到你 说的话,其实心情有点不好。能再 说一遍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除了我以外又重新开了个聊天群组,感觉有点疏远。你对我有什么不满吗?”
像这样教导旨在恢复关系、不受情绪偏见影响的表达方式。这时候,不仅 要练习自己想说的话,还要一边照镜子、一边用自信的声 音和表情来表达,这样会更有帮助。有些人粗鲁地对待朋友,是为了获得控制权,而不是出于恶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须表现 出坚定的非语言反应就可以改变关系气氛。
方法② 理解不是所有友谊都是永远的
然而,如果这些努力不能改善有毒的关系,甚至情况恶化,就必须坚决放弃这段友谊。此时大人最好积极介入,并杜绝对孩子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例如习惯性说谎或主动霸凌。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帮助孩子认清关系中的问题,如果父母没有搞清楚状况就仓促干预,孩子可能会因为试图保护朋友而没有如实表达感受。因此在这个阶段,可以引用绘本或电影,那些巩固友谊的正面故事正是最好的例子。
不健康的友谊会让孩子的情绪造成压力,让他们心情浮躁,陷入不安的状态。因此,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关系中的孩子会表现出问题行为。这种时候,与其指责自己的孩子或其他孩子,不如先帮孩子厘清造成问题的原因。例如,与其说“和○○在一起,只学到不好的东西。从今天起禁止使用手机”,不如说“最近看你和○○在一起,回来好像常常不开心的样 子”,如此一来,孩子自己会回 忆,反思这段友谊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当孩子想要与朋友保持距离时,最好一起思考如何明智地做到。特别是让孩 子了解并非所有的友谊都会持续一辈子,在对他人友好的同时也要保持适当距离,万一将来结束关系时,心里也比较不会产生愧疚感。
如果是同班同学,由于在结束关系后仍然必须天天见面,因此可能需要导师的协助,寻求环境上的隔离;或是以忙碌的行程或其他外部因素来慢慢拉 开距离,以避免对方反感,这可能是一种比较婉转结束关系的方法。从长远来看,提前分享如何处理未来可能出现的尴尬情况,也会有帮助。例如平常可以和不同的同学一起吃饭,不要总是固定和同一 个人;或是想想若与同学起争执后,在学校里不期而遇时该怎么办。让孩子预先有个心理准备,就可以避免在意外的时刻单方面受到伤害。
即使彼此之间没有特别的负面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友谊也可能 会渐渐淡了。就算是相 处很久的好朋友,随着价值观、兴趣改变,也很可能会渐行渐远。这时可以告诉孩子,即使关系不像以前那么亲密,但如果在心里仍互相支持,也是一 种维系关系的方式,这会有助于缓解孩子可能感到的失落。因此,许多美国父母鼓励孩子从小就参加学校、社区、社团等各种社交活动,以免只执着于一种关系。随着孩子成长,关系难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先让他们了解有各种不同的群体,即使未来与其中某个群体的关系淡化或消失,在其他群体内的社交互动仍会维系,甚至可能变得更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