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最后结局怎样?
捻军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最后结局怎样?
捻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支重要的农民起义军,其活动范围涉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与太平天国运动几乎同时期,对清朝统治造成了重大威胁。本文将详细讲述捻军的起源、发展及其最终结局。
有清一代,民间的各种起义一直不断,像贯穿始终的白莲教,尤其是中后期的太平天国,影响巨大。而捻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他的存在甚至比太平天国还要久。
开始时间更早的捻党
其实捻要比太平天国还要早。大约在嘉庆时期,他们就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活跃,当时还只是秘密组织,称为“捻党”。
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安徽毫州的捻子首领张乐行(字洛行),占据雉河集(今涡阳县)起事,这一天标志着捻军正式成立,此时的天平天国已经进入湖南。也就是说,捻虽然成形较早,但真正的起义是晚于太平军的。
在之后的三年内,各路捻军开始起义。包括刘老疙瘩、李月等捻军首领。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各地的捻子首领开大会于雉河集,祭告天地,公推张乐行为盟主,一致反清,并与太平军合作。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张乐行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称为“沃王”,但只是“听封不听调”。
南征北战的捻军
对于捻军,清廷是不能听之任之的。自捻军起义起,便不断的镇压。捻军的势力比较有限,北上受到挫折,所以一直在淮河南北地区作战。
同治二年(1863年),雉河集被曾格林沁攻破,捻军首领张乐行被俘牺牲。捻军遭到重大打击,张宗禹、任化邦等部突围,转战于河南、山东一带。第二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天国余部与捻军合作继续反抗清廷。同治四年(1865年),联军大破僧格林沁,并击杀之。
之后,两江总督曾国藩开始接过镇压义军的大旗,结果也是不甚理想。直到李鸿章领军后,捻军的形势不佳,于是河南许州(今许昌)分军两支。这就是东西捻军。
捻军的失败
西捻军由张宗禹、张禹领导,东捻军由赖文光和任化邦率领。
其中东捻军欲图入运河东部富裕地区,因数次抢渡运河不成又折入湖北,连克云梦、应城,但遭遇湘军的强力围剿,于是转入山东。同治六年(1867年)十一月,寿光遭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等部淮军围击,伤亡近2万人,被俘近万人,主力损失殆尽。十二月,赖文光被俘就义,东捻军失败。而西捻军6万余人自分兵后进入陕西,开始时取得一定成果。后左宗棠领楚军2万人由鄂入陕,捻军形势急转直下,并在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进入直隶。西捻军进入直隶南部既调动了大量清军赴援京畿,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孤军作战的困境。
同年二月,清廷以恭亲王奕为大将军,左宗棠、李鸿章为参赞大臣,督率集结在直隶中南部的18余万清军围剿西捻军,捻军被迫南下河南,并于六月底被清军所灭。
至此,历时十六年的捻军战争失败了。
虽然捻军的影响远不如太平天国运动,但也在反清战争中牵制了大量清军,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军的革命斗争,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捻军又成为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主力,沉重的打击了腐朽的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