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孤篇盖全唐”之说考:《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重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孤篇盖全唐”之说考:《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重估

引用
CSDN
1.
https://blog.csdn.net/BabyFish13/article/details/137347961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但这个说法究竟从何而来?这首诗真的能代表整个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吗?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孤篇盖全唐”说法考究

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被称作“孤篇盖全唐”,而这个“孤篇盖全唐”究竟是谁说的?

很多人认为是闻一多。在《宫体诗的救赎》中,闻一多先生确实曾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大加推崇。可是,没见“孤篇盖全唐”这个说法。

网上还说,闻一多说过“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其中“一词”指岳飞的《满江红》,“孤篇”即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个似乎也不确实。

公认的说法是,“孤篇压全唐”是后人对闻一多和晚清王闿运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的综合。

——王的原话是这样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至于这个创造了“孤篇盖全唐”的“后人”究竟是谁,亦无可考了。

还有,“盖全唐”的说法,到底是指“压过全部唐诗”,还是“压过唐代宫体诗”?这个也是个争议点。

王闿运在“孤篇横绝”之后,还有一句总评,说《春江花月夜》是“宫体之巨澜也”。

这说明他是在宫体诗的范畴内评价此诗的,而且他说此诗“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意思是唐代和之后的诗人都受到其启发、影响,和“盖全唐”并不是一回事。

而闻一多也是在谈宫体诗发展时写到此诗的。

他认为《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洗净了“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从语境上看,闻认为,《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宫体诗,但它的成就远超出前朝,连之前的刘希夷、卢照邻、骆宾王都成了“过程”和“过程的过程”。

因此,闻一多先生要表达的应是,它是前代诗歌的顶峰上的顶峰,而非惯常我们理解的全部唐诗的顶峰,即“盖全唐”。

但是,人们为什么会认为它是唐诗的顶峰呢?

其实,“孤篇盖全唐”这一论断已经脱离了王闿运和闻一多的论断,是现代人对《春江花月夜》的新的评价了。

我们可以看到,从其诗产生以来,人们对它的价值和地位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并且逐渐抬高的过程的。

《春江花月夜》未见于任何现存的唐诗选本,在宋代,它仅见于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

唐宋时代,不仅选本少,且未见那个时代评论家只字片语的评析。

到了明代,在曹学佺的《石仓历代诗选》和李攀龙的《古今诗删》中,都选入了这首诗。而到了清代,则进入了唐诗总集《全唐诗》。

而明清至民国的诗评家如是评价:

先是“一篇好文字”,“出刘希夷上”,“真化工手”、“化工之笔”,再到“真艳诗”、“真奇制”,最后到王闿运的“孤篇横绝”,闻一多的“顶峰上的顶峰”。

——以上未署名者分别引自明代王世懋《艺圃撷余》、胡应麟《诗薮》、钟惺等《唐诗归》,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清徐增《而庵说唐诗》、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等。

稍加梳理,即能发现,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春江花月夜》的美学价值,评价也越来越高。

而“孤篇盖全唐”这一说法,则是现代人对《春江花月夜》的新认识,基本上是与王、闻无关的。

至于这一定性评价是否准确,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但不可否认,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现代人比古人更加喜欢。

2、真实水平分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初读上去是不是很美?细读起来是不是空空洞洞、言之无物?

笔者十几岁的时候,初读《春江花月夜》,感觉语言华丽,甚是喜爱,但细读来却总有种很“虚”的感觉,当时也不知道“虚”在何处,以为是自己的鉴赏能力不够,随着年龄的增长,笔者读诗、背诗、写诗、鉴赏诗逐步增多,现在终于弄明白为什么当时会有那种“虚”的感觉了。真可谓感觉不会骗人的。

两个问题

一是有没有哪篇作品能够“压全唐”?

答案是没有。且不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唐朝诗歌体裁有多种,百花争艳,单就律诗和绝句说,谁能够压得过谁?老杜的《登高》和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谁比谁高?只能说两者旗鼓相当吧。虽然没有一篇作品能够“压全唐”,但唐诗确有优劣之分,处于顶端的极品唐诗笔者认为有10篇左右吧,除了以上2篇外,其中还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翰的《凉州词》、老杜的《春望》、诗仙的《蜀道难》、《早发白帝城》、老白的2篇千古绝唱《长恨歌》、《琵琶行》、崔颢的《黄鹤楼》等。

二是《春江花月夜》在唐诗中的位置到底如何?

笔者认为若把唐诗分为五品(后面会阐述哪五品),此诗顶多算居中的第三品

这首《春江花月夜》,初读来很美,但经不起细品,细品之下笔者感到的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和言之无物的空洞。

为什么这篇作品很“虚”?

笔者分析原因有三:

1.通篇主题不明确,或无主题。

有人说,怎么没有主题?不是写了江、花、月等美景,写了宇宙变化、人事代谢、世事无常?写了游子思乡,写了思妇?这些确实都写了,但其实这正是问题所在。当你什么都写,花鸟虫鱼、宇宙万物都包含了,你就是抓不住主题,等于什么也没写。主题明确这一点上,我认为类似作品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做的更好,当然遣词造句方面无疑张若虚更胜一筹。而再回头看看我上面列举的那些极品唐诗,没有一首的主题是不明确的。

2.结构松散,语句间缺乏联系。

此问题可能是作者刻意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积造成的,我推测,这首诗写完,作者修改过多次,因追求华丽辞藻而多次改词换句,导致把整首诗的结构直接改垮了。我们看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结构非常清晰,如抽丝剥茧般层层展开。比如《琵琶行》,先写遇琵琶女,再谈琵琶声,再是琵琶女身世,后同病相怜回到自身,最后抒情,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无愧于“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拿叙事诗可能对张若虚不公平,再拿诗仙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来对比,这两者很有对比性。《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结构也非常清晰、紧凑,先是诗仙自夸、后远望、近观庐山、后写登顶后的壮丽景观、最后是羡仙。不光结构,“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诗仙就是诗仙,如椽大笔下的山河壮观,整篇用词宏伟壮观但恰当好处,绝无《春江花月夜》那种词藻堆砌之感,我常想,怎样的天才才能写出这样诗句?更像诗仙偶然捡到的“鬼魂之语”。扯远了,再回到本诗的结构,《春江花月夜》的结构松散,缺乏逻辑关系,甚至哪有什么结构?可以说是乱的一塌糊涂,词句之间严重缺乏逻辑连贯性,尤其后半部分,只是在堆砌华丽词句。

3.整篇语句拖沓,不精练,也就引不起读者的共鸣。

好诗必须精炼,不能拖拖拉拉、重重叠叠、无休无止,应该“无一非必要之字”。而看这首《春江花月夜》感觉是在凑足字数,本来几十个字写完的非得凑足百字似的,这点张若虚应该向祖咏学习。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只有短短的20个字,多精炼!多有意境!这才叫诗。其实这本是一首应试诗,当时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深思后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考官让他补足后三分之二,否则肯定落榜,但祖咏拒绝了,他坚持认为诗意已尽而无需赘言,再写就是画蛇添足,笔者深表赞同。再回到《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月”是好东西,也不能无限制的用啊,而且句意重合,反复咀嚼。

正是以上三点,使的《春江花月夜》给笔者和类似笔者这种有诗歌鉴赏能力的人以“虚”的感觉。开句玩笑话,诗如其名,很“虚”的“春江花月夜”很对得起张若“虚”的名字。说实话,《春江花月夜》词句确实美,这点不可否认,但整诗意境一般,读者没有像“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那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没有回味、感同身受,也就不会引起读者共鸣。整诗本身没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种精华词句,也注定成不了精品,历史会给其恰当的地位。

此诗真实地位

如果把唐诗分为“极品”、“佳品”、“中上品”、“中品”和“下品”5类,笔者认为《春江花月夜》顶多算“中上品”,不用说“孤篇盖全唐”了,连佳品都算不上。这也就是为什么笔者在本文开头会说,如果《春江花月夜》能够“孤篇盖全唐”,那将是对唐诗和全体唐朝诗人的极大侮辱。笔者平时跟诗友交流的时候,以上观点也得到了很多诗友的认可,且“孤篇盖全唐”这种说法,其实也未见于任何一位大家或名家的著作中,可见各大名家还是能公平公正的对待张若虚这一作品的。

另外,很多网友认为《春江花月夜》写的这么好,为什么张若虚没有其他作品存世呢,他们的答案是张若虚其实写了很多精品,只是没有流传下来,都遗失了。事实是这样的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这种概率不足百分之一。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张若虚本人水平不足以支撑多篇作品存世。借用武侠小说中的一句话,张若虚对《春江花月夜》千锤百炼,反复修改,已耗尽他毕生的气力、最后的心血,这首诗就是他的天花板。

最后,再次重申笔者的观点,极其荒谬的“孤篇盖全唐”根本就不存在,这是对唐诗的极大侮辱,张若虚自己都会羞红了脸。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