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疼痛】临床常用奇穴:上仙穴、胛缝穴、背缝穴、翳明、球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疼痛】临床常用奇穴:上仙穴、胛缝穴、背缝穴、翳明、球后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13/15/54452300_1131273133.shtml

穴位是什么?即便到现在,其实也很难在现代医学的语境下解释清楚,可能是各种肌肉、筋膜、神经等结构的综合调整点。若是如此,那么理论上确实不可能只有正经360多个穴位。本文介绍了几个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也确有其效的奇穴。人体真的是奥妙无穷,还需我们以实践多加探索和检验。

关于奇穴的运用和体会

历代针灸家在实践中发现的奇穴,在运用中积有丰富的经验,我在临床中常用奇穴,深感前人在这方面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现举数例如下:

一、上仙穴

又名十七椎,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之下,载《千金方》。

承淡安先生曾推崇此穴之功效,并介绍日人应用治妇科病的经验,且有利腰腿、理下焦的作用,如治腰脊强痛多能应手取效。

例1

余治一痛经患者,钱××,女,41岁,教师。

1980年3月2日由二人搀扶来诊,经行一日腹痛剧烈,量少色淡红,形瘦面萎黄,脉细弱,苔薄白,

证属气虚郁滞挟寒,血行受阻而痛,

取上仙穴针入1.5寸腹痛大减,用捻转补法,留针15分钟,并加温灸,针感达少腹及两下肢,痛即缓解,复于合谷、三阴交施针以调气和血,并温灸关元以益气散寒而痛除,嗣后随访经行未再腹痛。

二、胛缝穴

位于肩胛骨内侧缘上下。

本穴始见于清廖润鸿《针灸集成》一书,魏稼同志曾撰文介绍徐少廷先生用此穴之经验。

余用此穴时令患者或平坐或侧卧,以手按对侧肩部,尽量使肩胛外张,在第三、四、五、六胸椎棘突下旁开肩胛骨之内侧缘共4穴,针尖向外横刺向肩胛骨内侧面刺寸许。

证之临床,确是治疗肩胛风湿痛,肩背神经痛,尤其对急性痛症,效果尤佳。

三、背缝穴

位于肩部腋后缝纹端。

《针灸大成》玉龙歌载:“肩背风气连臂疼,背缝二穴用针明”。

吾师徐立孙先生早年用此穴治疗肩臂急性疼痛及“肩凝症”肩关节功能障碍者颇效。其经验是直刺入三寸,用提插泻法,针感上下放射,边运针边令患者活动患肢,多即能旋举自如。

四、翳明、球后

二穴系王文启和夏贤闽二同志在解放后分别发现的,是常用治眼科疾患的要穴,确具独特效果,我常二穴同用,球后穴刺1寸-1.5寸即可,不一定皆深刺,视具体病情,与经穴配合应用,能发挥良好效果。

体会

一、奇穴可补经穴之不足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是说临床选穴应掌握要领,有重点的配合,也就是不应拘于奇穴,正穴之分,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指出:“定穴主乎心,而不主乎奇正之陈迹”,要“冥会其奇正之奥”。

这是要求我们在选穴时,精心思考,不要受奇穴或正穴的框框所约束,而应深刻领会,灵活地运用奇穴与正穴,才能发挥针灸治病的精微奥妙作用。

所以他又说:“定穴兼夫奇正,尤智巧之所存”。

不论奇穴正穴,掌握运用得当,智慧技巧便可更好地发挥。

的确临症就能左右逢源,疗效显著,所以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前辈的宝贵经验,以提高针灸的治疗效果。

二、我们应该以既慎重而又积极的态度检验和鉴定新穴

1966年以后新穴数量猛增,但不少的是巧立名目,标新立异,部分确有较好疗效的新穴,掺杂其中,形成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混乱状况。

为此我曾就新穴命名,定位和归经等问题,提出要验证筛选审定的看法,我认为鉴定这些新发现的穴位,必须慎重稳妥,但是要采取积极的步骤进行,否则也是不利于针灸学发展的。

三、广大针灸工作者应担负起鉴定起新穴的光荣任务

广大针灸工作者,多分散在各地,有的担任繁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在临床实践中,每天都要运用经外奇穴来治病,

这些同志是鉴定新穴的主力军,因为通过实践来检验新穴的作用优和劣,最有说服力,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进行总结交流经验,把鉴定新穴工作做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