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甲子贝雕遇上甲子英歌
当甲子贝雕遇上甲子英歌
广东陆丰市甲子地区的甲子贝雕和甲子英歌,作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近年来,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间甲子贝雕手艺人,将两种艺术形式巧妙融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甲子英歌,这一源自陆丰“三甲”地区的传统舞蹈,蕴含着“英雄之势、英武之气”。2011年,陆丰市申报的“甲子英歌”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开启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新阶段。
同样源自“三甲”地区的,还有甲子贝雕这一民间传统美术品。它以螺钿镶嵌为技艺基础,创作出栩栩如生、逼真生动的各种图景。2013年,甲子贝雕也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这两大非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相互影响,但它们始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未曾有过深度交融。然而,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间甲子贝雕手艺人,却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同一艺术路径上,为甲子贝雕和甲子英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贝雕传承人坚守传统工艺
甲子贝雕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甲子地区就有人开始制作贝壳首饰品。
上世纪90年代,陆丰市的甲子贝雕工艺厂凭借精湛的贝雕技艺,巅峰时期员工超过千人。然而,后来由于多种原因,该厂倒闭,导致许多甲子贝雕手艺传承人开始自谋出路。
方友创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十六七岁时便进入甲子贝雕工艺厂,潜心学艺,后来选择在家乡创业,全心全意投入到贝雕事业中。
“贝雕制作工艺复杂,每道工序的精细程度和要求很高,现代技术难以替代。”方友创说,贝雕综合多门艺术,工艺无固定技法可言,是包容性、综合性很强的一门技艺。
方友创介绍,相对其他雕刻艺术选材的单一性,贝雕的选材更为复杂,技艺难度大。由于贝壳的颜色、质地、纹理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变化万千,工艺师们需要提前进行设计和搭配。贝雕制作工序繁多,集合设计、选料、雕刻、打磨、组装、装配、镶嵌、塑形等技术于一体,更是融合了绘画、雕塑等各项艺术,非精湛技法者难事其艺。
贝壳与贝壳间的巧妙结合,色彩的叠加,在数代贝雕师傅的巧手下创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其中,方友创创作的《甲子英歌图》,以甲子待渡山为背景,英歌舞表演者神情饱满、动作刚劲,乍一看如一幅立体油画,很难看出是由贝壳所作。
从构图到染色等步骤繁琐,既为甲子贝雕手艺的制作传承带来难度,也降低了生产效率。但方友创心里热爱贝雕,他一心研究贝雕工艺,在技艺等各方面加以创新。
甲子英歌
英歌是广泛流传于潮汕地区的传统非遗,而甲子英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不仅融汇了戏剧、舞蹈,还蕴含了武术表现形式,素有“南国雄风”的美誉。
甲子英歌创作取自《水浒传》,表演分为四大行列,前棚分“武畔”24人,以手舞神蛇的时迁开道。明朝初期,英歌舞从福建传入陆丰甲子,一直作为民间庙会节目。海陆丰当地人有习武习惯,明朝开始在此设立卫所,愈加强烈的尚武精神影响了甲子英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之后,本地习武之人改编了英歌舞,融入了武术元素,形成了现代甲子英歌舞。
如今,甲子英歌成为当地百姓祈求平安的表演方式,是节日庆典中的重头戏。
推动非遗艺术双向奔赴
近年来,80后新锐作家郑钟海结识了方友创。对甲子贝雕有着浓厚兴趣的他,看到《甲子英歌图》时颇为感叹,并用笔墨记录下了这两大非遗文化融合后的作品。
方友创的作品将甲子英歌舞的雄浑气势与甲子贝雕的细腻工艺完美结合,赋予了贝雕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甲子贝雕原本古朴、工艺粗放,但经过方友创的完善,加入现代新工艺,作品更加精美。
走进方友创家的工作室,尖利的砂轮摩擦贝壳的声音传来,方友创正在忙碌着。他回忆起以前在工厂做贝雕时,工人在流水线里忙碌,负责其中的每个环节。现在的他能独立完成制作的全过程。
方友创与其他沉醉于甲子贝雕艺术的新老匠人一样,对那些承载着独特韵味的甲子贝雕视若珍宝,对那些在世人眼光中或许微不足道、分文不值的贝壳亦同样珍视。
在他心中,那些看似已被时代洪流冲刷至边缘、似乎已褪色的贝雕图稿,实则蕴藏着无尽的故事与创意,亦是不可多得的宝藏;而那些在他人眼中或许只是冷冰冰的加工机械设备,于他而言,则是实现艺术梦想的好帮手。
制作过程
甲子贝雕的整个制作过程,堪称一项错综复杂、极为精细的艺术工程。
从最初的构思布局、绘制详尽的画稿,到细致入微地将图案拆解、剪取各部分,再到精心挑选贝壳并巧妙地贴合于图稿之上,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随后,贝雕要通过砂轮的细腻打磨与精雕细琢。紧接着,染色工序的加入,让作品色彩更加丰富生动,安装底板则确保作品的稳固与完整。
最后,整体色彩的调配与调和,更是对匠人审美与技艺的终极考验。这一系列工序环环相扣,任何一环的疏忽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艺术效果。
所有的雕刻艺术都需要构思,贝雕也不例外。方友创说,独特的构思是贝雕艺术的关键,在雕刻甲子英歌时需要考虑纹路,例如面部表情、手的细节等,借用传统陆丰优秀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视觉呈现。
对于雕刻甲子英歌与其他山水、花鸟等题材,方友创表示,甲子英歌的贝雕选材更为复杂,技艺难度大。由于贝壳的颜色、质地、纹理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变化万千,需要提前进行设计和搭配。如何选材和搭配,十分考究雕刻者的技艺。
方友创说,他在甲子工艺厂那三年里,通过耳濡目染地学习,再加上后来苦心钻研以及不断地实践,才成就了今时今日这般功夫。
甲子贝雕存在设计元素短缺的困境,甲子英歌也受限于节日时间、地域范围等因素,难以向外传播。而以《甲子英歌图》为代表的作品融合,解决了两大非遗艺术传播传承的痛点。
对于甲子贝雕来说,拥有了更多创作素材;对于甲子英歌来说,以贝雕为载体,让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能跟随游子和游客走出三甲。可以说,方友创的作品为两大非遗开启了一场双向奔赴的共赢模式。
传承与创新
除了传承,还需创新。贝雕技艺应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进取。郑钟海说,目前通过贝雕进校园,让年轻人从他们的视角创新贝雕技艺。在当下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一步步推动贝雕艺术走近年轻一代,使贝雕文化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