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上的故事:一位琵琶修复师的执着
弦上的故事:一位琵琶修复师的执着
清晨,阳光斜射进老街深处的一间工作室。门口的牌匾上书“古琴琵琶修复”。推开木门,映入眼帘的是各类琵琶零件、木材和工具整齐地摆放在案几上。空气中混杂着木料的清香和微微的漆味,吕文扬正低头细细检查一把老琵琶的音腔裂纹。
这把琵琶已有百年历史,被主人珍藏多年,但因为保存不善,琴身有了几道细微的裂痕,音色也变得沉闷。文扬说,修复一件乐器,不只是修补外表,更要让它恢复原本的声音。这是他十多年来始终遵循的信念。
修复的第一步是听。他用拨片轻轻拨动琴弦,音色中的瑕疵无处遁形。这需要极高的敏感度,文扬称之为“乐器的语言”。经过仔细辨识后,他拿起小刀,开始修补琵琶裂纹。他一边处理,一边讲述这把琵琶的历史:“它是清末一位戏曲艺人的随身之物,陪伴主人走过许多风雨。”
为了修复这把琵琶,他特地从云南采购了与原材料相近的老檀木,这种木材音质温润,最适合古乐器。文扬用传统的榫卯工艺,将新旧材料巧妙地结合,尽量保持原有的韵味。每一刀都充满耐心与敬畏,他总说:“修复的是器物,守护的却是历史与情感。”
在工作室的一角,摆放着几件已经修复完毕的琵琶,它们静静地等待主人来取。这些乐器,或许曾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也可能是某个家庭中的珍贵传承。当文扬亲手交还修复完好的乐器时,总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这让他觉得,这份看似冷门的职业,其实并不孤独。
修复一把琵琶通常需要几周时间,从声音到结构再到漆面的修复,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技艺和专注。他的日常不只是与乐器为伴,还会阅读大量与传统乐器相关的资料,有时甚至会请教戏曲老艺人,了解古琴琵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奏风格和制作工艺。
这份事业需要技艺,更需要心境。他说:“每一件乐器都有它的故事,而我的工作,就是让这些故事继续被演奏出来。”他手中修复的琵琶,已不仅仅是演奏的工具,而是承载文化与记忆的桥梁。
阳光慢慢移至窗外,文扬放下手中的工具,轻轻拨动修复完好的琵琶,琴弦发出清越的音色,宛如诉说着岁月中的点滴。他微微一笑,继续投入到下一件乐器的修复中。他知道,自己的工作,是让那些散落的声音重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