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历史研究者的本心,读《古史辩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历史研究者的本心,读《古史辩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URLOH00545AMLN.html

在当前流行的"西方伪史论"现象引发热议之际,回顾20世纪初的古史辨运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本文通过介绍王汎森的《古史辩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探讨了古史辨运动的历史背景、学术意义及其对当代史学研究的启示。

近年来,"西方伪史论"在中国网络上颇为流行。这种观点认为,西方的历史都是伪造的,在文艺复兴之前就是"低等生物"一般,科技都是从《永乐大典》偷的,甚至美国登月也是假的。这种观点的流行,既有对西方的敌视,也有认知偏差,还有民粹主义的影响。

实际上,"西方伪史论"并非中国独创,其源头可追溯至17世纪末法国学者让·哈杜因提出的"希腊罗马作品伪造说"。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观点,如黄宗羲认为数学原理源自周公时代西传,王夫之认为西学多为"剽窃中国之绪余",钱大昕则认为西方天学算学源于已失传的祖冲之著作。

同时,也有人对这种观点表示质疑,比如南方周末就将其称为"反智者的赛博狂欢"。文中提到的"古史辩"一词,可能对非历史爱好者来说较为陌生。事实上,历史研究中确实存在系统性的"辨伪"工作,最早可追溯至孔子编纂《春秋》时的文献筛选。

20世纪初,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逐渐成型,"古史辨伪"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流派。这一学派上承历代学者甄别史料、去伪存真的学术传统,下接"五四"以来启蒙祛昧、疑古崇新的革命精神。但由于"五四"特殊时期的影响,"古史辨"的激进色彩过于浓烈,加之考古水平的限制,该学派也留下不少争议。

当前流行的"西方伪史论"与"古史辨"运动形成某种反差:以前认为中国古代史是假的,现在则认为西方历史都是假的。这种现象引发了对"古史辨"运动的重新思考。最近出版的《古史辩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书原版于1987年由允晨文化出版,作者王汎森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关注古史辨运动,并在研究生一年级时展开系统研究。这部作者29岁时完成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学术洞察力和严谨的论述,成为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的经典之作。2023年简体版在台湾地区修订再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满足了大陆读者的需求。

书中将古史辨运动视为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的一个历史现象,探讨了其爆发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影响。王汎森认为,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是运动产生的关键因素,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环境则为其提供了土壤,而顾颉刚个人的学术贡献则是运动的催化剂。

该书还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思想家们原有的想法及其与传统的关系;他们实际的学术成就;这些成就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影响及后人的理解。王汎森特别强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古史辨运动并非简单的反传统或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在新的学术理念和方法下对传统的重新解读和再创造。

当前的"西方伪史论"现象,同样反映了某种社会需求。正如书中所言,不管合理与否的思想都可能在历史上造成巨大影响。这提醒我们,需要以更加理性和批判的态度看待历史研究,既要警惕过度怀疑,也要避免盲目相信。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顾颉刚的《国史讲话》系列,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研究方法的演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正如王汎森在书中所强调的,历史研究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既要尊重历史事实,也要勇于质疑和创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