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夫妻关系完结 毋须详细解释因由 親子情不變 給孩子兩個快樂的家
父母离异:夫妻关系完结 毋须详细解释因由 親子情不變 給孩子兩個快樂的家
曾是演艺界公认的模范夫妻郭晋安与欧倩怡,以及林祖辉与姚嘉妮,早前相继宣布离婚,震撼娱乐圈。事实上,随着时代发展和不少人对婚姻观念的改变,香港的离婚率持续高企,并超越全球的平均率。当夫妇育有子女时,离婚便不再单单是两个人的事,如何处理好"婚事后事",给子女两个快乐的家,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
2023年香港的粗离婚率(每千人口中,有多少张离婚判令)为2.38,高于全球的平均率1.65。而相比1993年香港粗离婚率只有1.27,30年的增幅高达87%。
根据政府统计处去年发布的有关单亲人士的专题报告,在2021年,香港约有72,279名与18岁以下子女同住的单亲爸妈,其中属于离婚或分居的合共约58,755人;而跟父或母同住的18岁以下单亲孩子则约有94,508人。虽然报告未有详细列出其中有多少儿童是来自离异家庭,但若以离婚或分居的单亲爸妈占整体单亲父母的八成比例推算,估计目前生活于离异家庭的孩子,约有75,000人,数目可不少。
当婚姻走到尽头,双方涌现负面情绪,甚至彼此心生怨恨,这些情况都不难理解。但若身兼父母角色,香港家庭福利会(下简称家福会)家福中心社工施婷婷强调,再难也要继续沟通下去,"夫妻关系可以完结,但亲子关系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她建议,大家不妨把对方视为"生意伙伴",不需带任何男女感情,合作唯一目的,就是要把子女的福祉放到最大,把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
为使小朋友日后也能与另一方的父或母轻松自在地相处,施婷婷说,家长可毋须太详细解释离婚的因由,也不要在子女面前数说对方不是,"在你眼中,对方未必是一个好的配偶,但不代表他/她不是一个好的爸爸/妈妈,小朋友自己会分辨得到。反而更加需要让小朋友知道的是,大人这个决定,并不会影响他们作为父母的身份。即使爸爸妈妈日后分居,只代表孩子有两个家,不论与爸爸或妈妈,依然可以经常见面和保持联系,他一样会得到二人的疼惜"。
家福会"赛马会放晴•再'喜'航多元家庭支援计划"社工何美红亦认同,成年人的感情事很复杂,谁对谁错,孩子不易理解,所以轻轻交代离婚的决定就可以了,例如说:"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倾谈不来或感情不好时便会吵架,大家都很不开心。所以爸爸妈妈决定分居,那便不需要再吵架,我们都会觉得开心。"
她提醒,夫妻协议离婚后,便应该商议好子女往后的照顾安排,切忌叫小朋友自行选择,"‘你想跟边个吖?’一条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大大增添孩子的负担,因为爸爸和妈妈,两个都是他最爱的家人,无论选哪一位,都会令另一方不开心。既然如此,就不要让小朋友陷入这种‘忠诚矛盾’之中"。
父母离婚,很多时都令小朋友衍生很多情绪,施婷婷指,面对人生巨变,孩子需要时间消化,家长应予以体谅和包容。"小朋友要慢慢适应两个家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他们心里或许仍然有担心、不安,以致多了脾气和情绪。家长可尝试开放多些机会,给子女提出疑问,了解他们的困扰所在"。
何美红补充,也见过一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因渴望父母能复合而刻意制造行为问题,"小朋友在学校的突然表现不佳,他们的目的,是想家长被(老师)召见,那爸爸妈妈便有理由因为要见老师而再聚在一起。假如父母不清楚发生什么情况、不理解子女这份小心思的话,便会对孩子有很多责怪"。
虽然遭遇家庭剧变,孩子有不安、闹情绪,甚至有倒退行为,例如尿床、咬手指等,都属于"正常"。施婷婷提醒,假如家长也尝试过回应和处理,但情况仍持续发生,又或者家长自己都未准备好去面对小朋友的情况,便需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例如家福会都有为离异家庭儿童提供个案服务、小组活动,透过不同层面,陪伴孩子一起跨越难关,勇敢面对人生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