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事故主要有哪些类型
工伤事故主要有哪些类型
工伤事故是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和急性中毒事故,其类型多样,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等。本文将详细介绍工伤事故的主要类型及其定义,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
工伤事故的主要类型
根据损伤原因划分
工伤事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物体打击
- 车辆伤害
- 机械伤害
- 起重伤害
- 触电
- 淹溺
- 灼烫
- 火灾
- 高处坠落
- 坍塌
- 冒顶片帮
- 透水
- 放炮
- 火药爆炸
- 瓦斯爆炸
- 锅炉爆炸
- 容器爆炸
- 其他爆炸
- 中毒
- 窒息
- 其他伤害
根据伤害程度划分
工伤事故可以分为轻伤事故、重伤事故和死亡事故。
轻伤事故:一般伤害不太严重,造成职工肢体伤残或某些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轻度损伤,表现为劳动能力轻度或暂时丧失的伤害。
重伤事故:按照劳动部《关于重伤事故范围的意见(试行)》([60]中劳护久字第56号)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均为重伤事故:
经医生诊断为残废或可能成为残废的。
伤势严重,需要进行较大的手术才能挽救的。
人体要害部位严重的灼伤、烫伤或非要害部位的灼伤、烫伤占全身面积的1/3以上。
严重骨折(胸骨、肋骨、脊椎骨、锁骨、肩胛骨、腕骨、腿骨和脚骨等因受伤引起骨折)、严重脑震荡等。
眼部受伤较剧,有失明可能。
手部伤害。大拇指轧断一节,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任何一只轧断两节或任何两只各轧断一节的;局部肌肉受伤甚剧,引起机能障碍,有不能自由伸曲的残废可能的。
脚部伤害。脚趾轧断3只以上的;局部肌腱受伤甚剧,引起机能障碍,不能行走自如,可能残废的。
内部伤害。内障损伤,内出血或伤及腹膜等。
凡不在上述范围内的伤害,经医生诊断后,认为受伤较重,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上述各点审查确定。
死亡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事故。
工伤事故的认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 患职业病的;
-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工伤事故的定义
我国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中指出,伤亡事故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的规定及《工伤保险条例》的基本精神,工伤事故应该是指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所有用人单位的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和急性中毒事故。即职工在本岗位工作,或虽不在本岗位工作,但由于其所在单位的设备和设施不安全、管理不善,以及本单位领导指派到本单位以外从事工作时,所发生的人身伤害和急性中毒事故。其本质特征是由于工作原因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伤害和急性中毒事故。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工伤事故主要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如果发生工伤,首先要确定工伤事件,然后进行赔偿。这是法律规定,希望大家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