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的区划变动,10个地级市之一,汉中市为何有11个区县?
陕西省的区划变动,10个地级市之一,汉中市为何有11个区县?
汉中市是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一,下辖2个区、9个县,共计11个区县。从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到现代的地级市,汉中市的区划变迁见证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汉中市11个区县的区划形成过程。
上一篇文章中,笔者和大家聊了西安市、榆林市等陕西省各地级市的区划变迁的一系列故事,今天我们聊聊南方的汉中市。陕西省。汉中市是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一。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汉中市辖2个区、9个县,共计11个区县。那么,汉中市11个区县的区划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陕西省的基本情况。陕西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陕西省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部分。不得不说,这三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口音、饮食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陕南地区喜欢吃米饭,讲“四川话”。汉中市恰好连接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风俗习惯与两个地区的特点相契合。
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陕西省总人口超过3900万,位居西北省份之首。 2021年,陕西省GDP总量2.98万亿,接近3万亿水平。目前,陕西省共辖10个地级市,分别是: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延安市、榆林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其中,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
我国共设立了15个副省级城市,西安是其中之一。汉中市是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一。汉中市辖2区9县,共11个区县,分别是: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阳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汉中市总人口超过320万。 2021年,汉中市GDP总量将超过1760亿元。
汉中地理位置非常好,是兵家必争之地的标准兵家必争之地。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旦进入南北对峙的局面,三城的得失就至关重要。分别是:东线徐州、中线襄阳、西线汉中。关于徐州和襄阳的重要性,我们稍后再说。汉中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之间。北接秦岭山脉,与肥沃的关中平原相连,南接大巴山脉,与四川盆地相连。因此,汉中成为连接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的交通大动脉。
蜀汉人民历来认为“汉中失,三霸无法复兴,就是断蜀之臂,汉中为益州咽喉,有存亡之机。没有汉中,就没有蜀汉”。将无蜀。”可以说是“秦巴的咽喉,蜀国的脖子”“龙引蜀国”,同时,从汉中向东,能够直击荆襄之地,出现了“汉中之甲,乘船出巴,沿夏水下汉,四日后至五竹。”陈述。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旦中原王朝的统治崩溃,四川就很容易出现割据政权。
这些割据政权将基本上控制汉中。 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后,疆域空前广大。唐宋时期依靠郡县两级划分,不可能对各个地区进行有效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元朝借鉴金朝尚书台的经验,建立了行省制。元朝将全国分为河南江北省、甘肃省、陕西省等10个行省,因此,为了对抗中原政权,有“天下未有蜀乱”之说。天下乱了,蜀国就乱了”。
鉴于汉中地区的重要性,元朝没有将汉中地区划入四川省,而是划入陕西省。 1368年明朝建立后,继承了元代的省制,并进行了改进和调整。由于明朝有南北两都,逐渐形成了南北直隶、十三省的区域布局。元朝退守北方草原后,不甘失败,多次组织反攻,特别是西北地区,是双方争夺的主要地区。
明朝统治时期,由于西北地区的实际需要,为了抵御北方游牧骑兵南下,明朝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城镇和哨所。西北地区地形结构复杂。由于实际管理和统筹指挥的需要,明朝撤销了甘肃行省。甘肃所有县划归陕西省管理。所以,明代的陕西省就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宁夏、甘肃。后来明朝在西北地区设立了三边总督,全面负责西北地区的防务。
17世纪中叶,清朝消灭了各地农民起义势力和各个南明政权,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清朝根据自身需要,再次调整行省划分。清朝在明朝原有行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分为十八行省。汉代出现十八省之说。陕西省幅员辽阔,管理难度大。康熙初年,清朝复置甘肃行省。
随着甘肃省的重建,陕西省的总体区划已与当代大不相同。清朝统治时期,陕西省辖7府、5直隶府,即:西安府、通州府、凤翔府、榆林府、延安府、汉中府、兴安府、干州直隶。州。兖州直隶州、商州直隶州、邳州直隶州、绥德直隶州。其中,汉中市所辖县分别隶属汉中府、兴安府管理。
1912年,统治200多年的清朝灭亡后,我国进入军阀混战的复杂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军阀混战,各地都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此外,陕西北部和南部的一些地区还滋生了大量的土匪,残酷地压迫各地的人民。转眼间,我们已经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我国进入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开发建设阶段。事实上,陕西省分为两个行政区:陕北和陕南。
每个行政区域下辖若干个区划。汉中分区辖10个县,分别是:南郑县、城固县、洋县、佛坪县、镇巴县、宁强县、勉县、保县成县、留坝县、西乡县。 1951年,宝鸡专区丰县划归汉中专区管理。几个月后,陕北、陕南行政区撤销,汉中区更名为南郑区。南郑市隶属南郑特区管理,下辖12个县、县级市。
1953年,南郑市再次升格为地级市,更名为汉中市。南郑府也更名为汉中府,汉中市与汉中府并列出现。 1958年,汉中市再次降级,划归汉中专区管辖。 1960年,丰县划归宝鸡地区。 1964年,撤销汉中县级市,设立汉中县。同年,勉县更名为勉县。这种分区模式持续了十多年,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初。
20世纪60年代末,全国所有地市改称地区后,汉中专区更名为汉中区,管辖范围未变。 20世纪70年代末,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省区划进行了调整。 1980年,撤销汉中县,恢复汉中市。此时,汉中地区辖汉中市、南郑县、城固县、洋县、佛坪县、西乡县、镇巴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留坝县等地。
随着汉中地区的发展,1996年撤销汉中地区,设立汉中地级市。撤销汉中市,设立汉台区。进入21世纪后,汉中市城区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2017年,撤销汉中市南郑县,设立南郑区。截至目前,汉中市11个区县区划已完全形成,分别是: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当然,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汉中市近年来设立了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多个功能新区。但这些新增区域情况特殊,一般不计入计算范围。
我国各地关于区划调整的故事还有很多。笔者会在以后的文章中慢慢和大家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