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老唐估值法:理想买点的设定逻辑
深度解析老唐估值法:理想买点的设定逻辑
在价值投资领域,老唐的估值方法因其严谨性和实用性而备受推崇。其中,关于理想买点的设定更是该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将深入解析为什么将三年后合理估值的50%作为目前的理想买点,并探讨这一设定背后的逻辑和实践意义。
为什么说买点是“理想”的?
买点的设定,只是为了让投资者有个标尺——只有在这个价位把无风险资产换成企业股权才是划算的,未来大概率得到远多于无风险资产产生的自由现金流。
这只是一种理想状况,并不意味着股价一定能到达这个位置,也不意味着一定会有买入操作(仓位限制、资金缺乏),更不意味着在这个价位买入后股价就不再下跌。
为什么是合理估值的50%?
首先,按照折价买入保证自己大概率不亏。某项商品价值100元,如果你花费100元,甚至120元买入,就纯属赔本买卖,只能寄希望未来以更高的价格转卖给下个傻瓜;而如果以五折的价格买入,瞬间赚了100%,哪怕未来远低于自己的判断,价值只有70元,投资者仍然是赚的。
其次,预留了足够的安全边际。合理估值和理想买点之间的差值,就是留给投资者的安全边际——防止由于自己的重大误判而出现大幅亏损。
理想买点的最小值等于0,最大值等于合理估值,中间值就是合理估值的50%。显而易见,理想买点越向最小值靠拢,安全性越高,但是能把无风险资产换成企业股权的概率就越小;反正,能把无风险资产换成企业股权的概率越大,但是安全性就越低。
再次,留有合理的预期收益。在合理估值的50%位置买入,如果三年后企业处于合理估值(能不能到达只是市场先生的出价,与企业价值无关),就相当于三年翻一倍,折合年化收益率25.99%(2^(1/3)-1),既接近唐朝设定的年化收益率25%的期望值也便于快速口算。不同理想买点与预期收益率的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最后,实际上是两段式自由现金流折现法的近似模拟。为了便于在投资实战中应用自由现金流折现法,老唐估值法对其进行了优化改进、简化处理,但是其核心思想没有变化。详情可以参考『股票026』老唐估值法的推导过程。
假设,当前无风险收益率为4%,一家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预计未来三年(2024~2026)净利润分别是120亿元、140亿元、180亿元。如果把该企业2026年之后可能具有成长性的优势,与未来收益确定性低于100%的劣势对冲抵消后,可以将该2026年之后的企业当作一份每年产生180亿元自由现金流的“债券”。那么按照无风险收益率把未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折现到今天,得到的现值约是4404.8亿元((120÷1.04)+(140÷1.04^2)+(180÷1.04^3)+180×(1÷4%)÷1.04^3)。
估值,估值,既有估计,也有假设。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百分百正确,也不会满足于只得到与无风险收益率相当的投资回报。
这个50%的幅度设定,一脉相承来自格雷厄姆的“我设定的买点就是当前AAA级债券利率水平的两倍”,以及巴菲特的“如果国债收益率为2%,那么收益率低于4%的企业我们是不会投的”。
假如要求的预期回报率至少是无风险利率的两倍,即把折现率设置为至少8%,那么得到上述企业的最高买点约是2160.15亿元((120÷1.08)+(140÷1.08^2)+(180÷1.08^3)+180×(1÷8%)÷1.08^3)。
而按照老唐估值法得到的合理估值是4500亿元(180×(1÷4%)),打五折后得到的最高买点是2250亿元(4500÷2),只比上面的标准算法多4%,可以认为基本一致。
除息除权、股份变化后,要不要下调理想买点?
派息、转股、送股等导致的除息除权,只是计算机在交易过程中,为了保持价格图形连续性的技术处理,没有实际意义,更与企业价值没有逻辑关系。
配股、增发、注销等导致的股份变化,只会影响每股的买点、卖点价格,而企业的整体价值不变。分母不变的情况下,股份增加,意味着分子变大,所以买点价格就会下降;反正,买点价格会上升。
参考资料
唐朝 《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