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储粮制度:在古代,储粮问题为何备受古代统治阶级重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储粮制度:在古代,储粮问题为何备受古代统治阶级重视?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sa/814911226_121144186

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从古至今粮食对于国家而言一直是民生大计。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对于农民来说,粮食是生活的根本和保障。穷则思变,多少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大饥荒,既然生存不下去就只能选择做流民匪寇,做乱臣贼子。由此可见粮食对一个政治体系而言至关重要。

在农耕文明开枝散叶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粮食储备制度在岁月变迁中异常瑰丽。储备粮在我国也是源远流长,据《史记》记载在武王伐纣时就曾命令将鹿台的财宝分发给穷苦百姓。由此可见在商代末期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制度并初具规模。

粮食储备对政治的意义

墨子讲“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则亡”仓储是天下之大计,是维稳之根本。政权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还需要雄厚的粮食储备作为根本的保障。以清朝为例,满人以少胜多,入主关内,一时之间人心不稳,汉人不服,流民四起。若不能建立起良好完备的仓储制度,偌大的帝国很有可能风雨飘摇一夜倾覆。

“粟者,王之大用,政之本务”在此种危机情况下,清政府建立了“仓庾”“常平仓”以及“义仓”等一系列的粮食储备政策。这无疑是延续国祚的良计。粮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平抑粮价。粮食价格每年都会有所浮动,也有不法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情况出现。当此类情况发生时,政府将自己储备在国库的粮食分发下去。以阻止普通农民百姓买不起粮食,而当粮食丰收,粮价下跌,又以高于市场价的方式拨款收购农民粮食。

这就有效的阻止了饥荒,民变的发生。老百姓有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便也不会再有其他不利于政权的想法。既有利于基层社会的安定团结,又有利于庙堂上政治繁荣的稳定。

这种制度也非常灵活,若遇到困难百姓无能力购买种子则可以从粮仓借来播种,而且利息是根据收成情况而定。这个灵活的制度对于政权不稳,而人口基数庞大的清政府可谓是雪中送炭。这个良好的体系为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带来了优异的物质基础与坚实的保障。

粮食问题是人类繁衍纪元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要素,一个政权若想长治久安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民生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老百姓的温饱。要为百姓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必要条件,才会塑造一个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社会。

粮食储备对军事的意义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罔”军队是国之重器,也是一个国家得以不断发展免遭颠覆的保障。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对于行军打仗的重要意义早已被充满智慧的古人研究透彻。

两军对垒,拼的是粮食储备,打的是国家实力。无疑战争带来的消耗是巨大的,而粮草的运输与供应则直接关系到胜负与否。如果没有了粮食供应在前线拼搏的将士则会士气全无。所以古今中外但凡高明的将领都会不遗余力的去保护粮食安全。

举个例子,曹操之所以可以在官渡之战中以一当十战胜强大的袁绍军团关键因素在于他听取了许攸之谏,自行率队烧毁了袁军的乌巢粮储站。随之占有数量,辎重等绝对优势的袁军士气涣散,最终输给了弱小的曹军。如若没有曹操的一把大火,历史将会被改写。从此曹操一战成名,成为名震天下的霸主。 由此可见粮食对一只军队的重要性,本来获胜在望,可由于失去了粮草这个军队的主心骨,只能一败涂地。

五胡十六国时期,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尤为残暴。数十载的战乱导致生产力严重下降,而后赵又与其他政权水火不容,经常兵戈相见。为了解决军粮问题,石虎命令汉族女人带领随行打仗,在遇到没有粮草的情况时便将其分而食之,她们被称为“两脚羊”。

没有粮食,居然用人充当军粮。后赵的残暴行径虽然惨绝人寰,天理不容,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辎重对一个部队的重要性。正是因为他们太看重粮食,又苦于没有粮食所以才做出此等暴行。

粮食储备对民生的意义

认为“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人民是依附于国家而存在的。二者相互依附,一荣俱荣。唐太宗曾比喻其关系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生活的富足与否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国家政权的好坏评判标准就在于是否制定了利于天下之出色大计。

元朝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其本质上未能完全吸收和接受农耕文明。所以对于粮食政策的把控与管理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最终造成元末农民起义,硕大的王朝一夜崩塌。由此不难看出,老百姓如果没有了粮食,难以维持生存,其爆发力是巨大的。就连纵横世界的蒙古帝国都能一摧了之。

明代的建立者受过饥荒,经历过前朝倾覆也更知其原因,通晓粮食对政权的重要性。所以可以更好的权衡利弊关系,制定更适合百姓的粮食制度。所以明朝引进了大量的海外高产作物,调整农业结构,十分重视民生发展。

朱元璋曾经下令“诏令天下立预备仓,籴谷收储以备赈济”,目的就是为了自然灾害发生时政府有能力赈济天下百姓,避免重蹈覆辙。到了明英宗时期预备仓制度已然完善,每逢重大灾害开仓放粮,设施粥棚,以保持百姓最起码的生存所需。

预备仓政策的实施以及引进外来高产,具有非常卓越的效果,在救灾恤民,抚养孤寡,赡养翁媪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预备仓通过政府投入、奖劝纳粮、罪囚纳赎等多种途径发挥了赈灾救荒的作用而引进外来高产作物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人均生产总值。

如果没有预备仓,京通仓等良好的粮食储备制度,明初的老百姓可能熬不过战乱带来的粮食欠收也可能熬不过明朝1010起自然灾害。粮食储备是民生大计,是国之根本。如果没有完备的储粮制度,那么黎民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再强大的帝国也将会是昙花一现,再壮丽的盛世不过是大厦将倾。

总结

历朝历代,粮食问题永远占据国家利益的核心层面。平时存粮,战时用粮,灾时放粮。通过各种政策的把控建立符合国情的粮食存储与发放体系乃是一个国家发展长远的重要举措。粮是百姓的根本,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建立完备的粮储体系才能在战争时不被敌国掣肘,在灾难时不被百姓所抛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