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形属于无效的民事合同?
哪些情形属于无效的民事合同?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日常生活,我们会解除各类民事合同的签订,然而,并非所有的合同都会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当某些特定情形出现时,便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了解哪些情形属于无效民事合同至关重要。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无效民事合同的具体情形。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
《民法典》第二十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典》第二十一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 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行为,签订的民事合同有效。(孩子太小买的东西贵的离谱,如果是买个几块钱的棒棒糖,是有效的)
- 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其实施的不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行为,签订的民事合同无效。(完全精神疾病,完全无法认知和辨认自己的行为)
-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可辨别其行为后果时签订的民事合同,不存在法定无效情形的,合同有效。(偶尔发病,偶尔清醒,清醒的时候签订的民事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的行为,有效。
虚假意思表示的合同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 【虚假表示与隐藏行为的效力】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当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所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虽有书面协议但并非出于真实意愿,而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比如为了逃避债务、规避法律规定等。
例如:甲为了逃避对丙的债务,与乙虚假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将自己名下的房屋 “卖给” 乙,实际上乙并未支付任何购房款,双方也没有真实的房屋买卖意愿。这种以虚假意思表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就是无效的。如丙发现甲逃避债务的行为,可向法院请求确认该合同无效。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强制性规定及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如违反刑法规定,签订的违禁品的买卖合同,触犯刑法,自始无效
如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导致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如承包工程时无资质,施工期间取得资质。
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它要求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当合同内容或目的违背公序良俗时,该合同无效 。
如以合同形式约定一定期限内对方不得结婚、生育,如违约需支付违约金的。属于限制婚姻自由、生育权的合同,违背善良风俗,属于无效合同。
如以合同形式要求员工放弃休息权、强制要求员工无偿上班的。损害员工的基本权益,违背社会公序良序,不具有法律效力。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 【恶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当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时,所签订的合同无效。恶意串通是指双方当事人故意相互勾结,通过不正当手段达成协议,以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为目的 。
如恶意串通的招投标行为,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所签订的合同也是无效的。
格式条款及免责条款无效情形
在合同签订中,格式条款和免责条款的使用较为常见,但并非所有此类条款都具有法律效力。当出现以下情形时,格式条款和免责条款无效。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 【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格式条款无效:
(一)具有本法第一编第六章第三节和本法第五百零六条规定的无效情形;
(二)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
(三)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排除对方主要权利。
格式免责条款如严重损害了对方的合法权益,违背了公平和诚信原则,法律不予认可和保护。
特殊合同的无效规定
除了上述常见的无效情形外,一些特殊合同还有其特定的无效规定。
《民法典》第七百零五条 【租赁最长期限】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超过部分无效。
例如:甲与乙双方签订了一份为期 35年的房屋租赁合同,那么其中超过 20 年的部分,即第 21 年至第 35年的租赁约定无效。
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 财产返还:若合同双方已履行了合同义务,取得财产的一方应将财产返还给对方。
- 折价补偿:若财产无法返还或没必要返还,如财产已被使用致无法原物返还,或原物返还成本过高,此时应进行折价补偿。
- 过错责任:若合同无效是一方或双方过错导致,且给对方造成损失,过错方需承担赔偿责任。
综上,无效民事合同的情形多样,涵盖了主体资格、意思表示、合法性、道德伦理等多个层面。在签订合同前,需全面审查合同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确保双方意思表示真实,仔细核查合同内容的是否合法、是否违背公序良俗,还需留意格式条款和免责条款的合理性与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