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园:一座未入世遗却与琴有缘的古典园林
怡园:一座未入世遗却与琴有缘的古典园林
苏州有一座古典园林,与拙政园、留园等都是建国初的50年代先后抢救、修复并对外开放的,却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她就是怡园。因为没入遗,还只是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不影响人们对她的喜欢。70年代在苏州读大学时,看了两座园林,花1毛钱看的拙政园,花3分钱看的怡园。
怡园也是大宝、二宝小时候跑得最多的园林,不少于15次。跑得多,一是交通最方便,就在南北主干道人民路上,二是姐妹俩都喜欢在怡园玩。
有人说,怡园没入遗是因为建得晚。怡园建于晚清,由顾文彬在明代状元、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造的。顾文彬,苏州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晚清官员、文学家、书画鉴藏家。顾文彬1873年建用于收藏古籍和天下书画的过云楼;1874年起由三子顾承主持,历时8年,花银20万两建成占地9亩、与网师园面积大体相当的怡园。园名取自《论语》“兄弟怡怡”。
建园时,多位画家参与筹划设计。园中一石一亭均先由画师拟出稿本,经与顾文彬商榷后方定。因为建得晚,吸收了苏州各园之长。1875年,顾文彬称病归隐,住怡园,经营过云楼,直至1889年去世。以怡园为载体,依托过云楼,形成长时期苏州文化活动中心。
又到每周一游的日子。因老伴要去观前街购物,决定顺便看怡园。以前都是陪孙女去,老两口自主游尚属首次。
出地铁口不用走几步就到怡园。入园便是东园,沿廊到玉延亭。玉延亭取“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诗意而名,亭中镶有董其昌“静坐参众妙,法谭适我情”草书石刻。院中竹虽已不再成林但还有,老伴静坐片刻不知参了多少妙。
有人说,怡园没入遗还因为人民路拓宽缩进15米,破坏了整体结构。但我们并没有这种感觉。
出亭过院,沿北部廊往西到石舫。此室作舫形,室内家具原均系白石砍削成,故名“石舫”,又称“白石精舍”。内悬郑板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联。
出石舫,过锁绿轩,穿复廊北端院洞门,进入西园北端假山。假山上有亭名“小沧浪”,一群游客在谈天说地。亭东北有3块造型独特的太湖石,据说为镇园之宝。
假山是大宝、二宝最爱玩的地方,爬山、钻山洞不亦乐乎。老伴不宜爬山,我们天上地下兵分两路。走到山中间,老伴突然冒出来,此洞不通,与对面同样走不通的女士相视一笑。
下山往西,由西廊转南廊,那里是书法刻石集中处。怡园廊壁上嵌有历代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米芾等书法的刻石101块,称为“怡园法帖”。只说其中“玉枕”兰亭和东林五君子书册两件,便是罕见珍藏。
河中是画舫斋。斋作画舫形,为旱船,船头部分深入水池。斋前水面虽小,却似画舫泊于船坞。
沿廊过面壁亭、碧梧栖凤馆,就是怡园主厅,主厅为鸳鸯厅。北厅取杜甫诗句“疏树空云色,茵陈春藕香”,名藕香榭。夏日可在平台观赏池塘中荷花,又名荷花厅。南厅取元诗“今日归来如昨梦,自锄明月种梅花”,名锄月轩。因轩南植梅花百株,故又名梅花厅,轩中“梅花厅事”匾下刻有 “怡园记”全文。
沿廊往东穿复廊南端,回到东园。拜石轩为东园主要建筑。宋代书法家米芾爱石成癖,见怪石即拜。轩北面庭院多奇石,故名“拜石轩”。轩南面天井遍植松柏、方竹、冬青、山茶,皆经冬不凋,凌寒独茂,故又称“岁寒草庐”。
拜石轩往北是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坡仙琴馆。东室原藏苏东坡“玉涧流泉琴”,并有东坡小像。西室“石听琴室”,园主顾文彬得翁方纲手书“石听琴室”旧额,加跋悬于宅内。我们游览时,遇一对情侣在拍婚纱照,有礼貌地请我们让开,想必是爱琴之人。
大概因为有这个坡仙琴馆,怡园与琴结了缘。怡园落成后,江南名士多来雅集,名盛一时。1919年秋,顾文彬后人为弘扬琴文化,与琴家叶璋伯、吴浸阳、吴兰荪等人,特邀上海、扬州、重庆、湖南等地琴人30余人,相聚怡园举行琴会。会后,素有“宫廷第一琴师”美誉的川派著名古琴家李子昭作《怡园琴会图》长卷,吴昌硕作《怡园琴会记》长题以志其盛。顾麟士在《怡园琴会图》上题诗纪念,有“月明夜静当无事,来听玉涧流泉琴”之句,一时传为佳话。 整个活动在中国近代琴学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自此,“怡园琴会”便成为琴友相聚的固定活动。1935年,琴家在怡园雅集,倡议成立今虞琴社。后因战争和社会动乱渐渐消声。顾文彬之孙顾鹤逸病逝后,园渐衰落。
1992年,享誉国内外古琴界的著名古琴家、吴门琴派的代表人物吴兆基,著名古琴家徐中伟、叶名佩,及吴门琴社琴友10余人欣然应邀,再续怡园琴会。绝响多年的古琴声又在怡园回响,延绵至今。我们游览时,正值怡园琴会期间,大概具体时间不巧,未能再听到“玉涧流泉琴”。
顾家是收藏世家,怡园在建成后的70多年中,没有换过主人,一直保持着建园初衷。1953年底,顾文彬的第四代将此园献给国家。顾文彬是著名收藏家,建园时有一些珍品置于园中,增加了园的文化含量。游过建得更早的古典园林,初游怡园对一些景点会有似曾相识之感。至于未能入遗,文中有人说的两个原因应该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或许是周边建筑的不够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