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机遇与挑战
全面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机遇与挑战
2024年8月28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主办的“全面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机遇与挑战”观点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由CCF YOCSEF杭州学术委员会组织,邀请了多位高校教授和企业界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面临的挑战。
政策背景与高校实践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及“人工智能+”行动,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各高校纷纷响应,推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例如,南京大学面向全体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浙江大学发布《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计划于2024年9月面向全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复旦大学将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
图1:与会嘉宾合照
论坛概况
本次论坛由CCF YOCSEF杭州分论坛主席董建锋(浙江工商大学)和副主席况琨(浙江大学)共同担任执行主席,邀请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飞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国家教学名师王万良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处长伍蓓教授作为引导嘉宾。论坛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持续4个半小时,线上超过8000人观看。
图2:论坛现场
引导发言
浙江大学吴飞:计算机101计划《人工智能引论》建设实践
吴飞分享了计算机101计划建设实践和通识教育的思考。该计划以“厚基础、强交叉、养品行、促应用”为理念,梳理了人工智能课程的10大模块63个知识点。团队开发了AI+X微专业课程,向六所高校的300名非信息类学生讲授人工智能体系化知识。同时,团队录制了近3000分钟的视频,作为国家开放大学和其他高校的通识课程教学资源。
图4:浙江大学吴飞做引导发言
浙江工业大学王万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探索
王万良强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影响,并提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他认为,非IT人员掌握AI技术是创新源泉,AI通识教育应重点讲算法思路和应用,而非技术实现。同时,AI通识课需有广泛覆盖面,内容深度、讲法及要求应随学生层次不同而调整。
图8:浙江工商大学伍蓓做引导发言
浙江工商大学伍蓓:无尽的前沿: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伍蓓介绍了浙江工商大学的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行动方案(158体系)。学校构建了“人工智能+”BAT-X模式课程体系:Basic(人工智能公共基础课)、Application(人工智能应用通识课程)、Technology(人工智能进阶技术课程)以及X(专业特色融合创新课程)。通过AI技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图9:执行主席况琨为伍蓓颁发感谢牌
思辨环节
与会嘉宾围绕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目标与必要性
- 目标定位:帮助学生涉猎不同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拓宽视野,增强创新能力。使学生能“想到”而非“做到”,了解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
- 必要性:95.4%的调研结果显示有必要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型人才。
- 挑战:课程内容设计、学生多样性、教师培训、跨学科合作、师资与算力资源、技术更新等。
图10:执行主席董建锋、况琨主持论坛思辨环节
解决方案
- 课程内容设计:标准化部署但预留个性化空间,培养阅读能力和运用AI模型能力,建立AI思考方式。
- 跨学科问题:考虑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优先选择有跨学科交叉背景的教师。
- 算力问题: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建计算平台,利用免费GPU算力资源,如阿里云为高校学生提供代金券。
- 师资问题:提供专门的人工智能培训和进修课程,调动教师积极性。
图11:思辨议题1现场图
促进社会发展
- 培养三类人才:商务需求翻译者、安全伦理支撑者、高精尖技术人才。
- 产教融合需精准平台,加强合作与联系,共同推动AI发展。
- 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培养跨学科新型创新人才,支撑技术转化成新质生产力,把握我国数据优势,推动使用国产AI模型形成更多数据,提升中国AI竞争力。
图13:“哪些类别的专业有必要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调研问卷结果
通过这次论坛,与会嘉宾和观众深入了解了全面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认识到面临的挑战。专家们集思广益,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为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