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母女关系,被“完美”摧毁
多少母女关系,被“完美”摧毁
在当今社会,母女关系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心理咨询师于玲娜在《挣脱母爱的束缚:母女关系中的伤痛与疗愈》一书中,深入剖析了母女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母女关系的问题并非简单的个人情感纠葛,而是与社会文化、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给母爱加以神话的滤镜,将之与“无私”“伟大”绑定。认为抛下自我,毫无私心地奉献,才算真正的纯粹。一代代母职神话,让母亲们投入了过多的育儿成本,让母爱变得越来越沉重。
最能与母亲感同身受的,或许就是女儿。母女的镜像或相似,或逆反。母女之间天然存在一种超越年代的情感连接,爱与控制似乎成了母女关系的一体两面。
在流动变化的当前,母女关系也迎来了新的叙事和反思视角。心理咨询师、写作者于玲娜曾为母女关系心理学的本土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尝试。结合自身多年咨询经验,她将分析和感悟写在了《挣脱母爱的束缚:母女关系中的伤痛与疗愈》一书当中。她剖析了不健康的母女关系模式,探究母亲“纠缠的爱”来自何处。
母职困境:谁来分担育儿责任?
于玲娜指出,母职并非母亲的职责,而是养育的职责,包括照顾、保护、情绪回应和教育引导等方面。然而,现实当中,这种职责大部分都落到母亲头上。她强调,生孩子只是漫长的母职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当中,需要大量的照顾、保护、情绪回应。教育、引导他的发展,带他体验,这些事情都没有性别限制。"母职"是所有成年人,包括社区、社会共同完成的,而不应把它全部甩给所谓的"母亲"。
《妈妈》
女性身体意识:在自我与社会间挣扎
于玲娜谈到母女关系的特殊性时,提到母女双方共有"女性的身体",这种独特的身体意识与男性截然不同。她解释说,男性对自己的身体感觉、性欲是非常直观的。但女性的身体意识,往往在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身体、社会的身体之间拉扯。比如买鞋的时候,平底鞋和高跟鞋选哪种,往往对应的是身体感觉的拉扯——要好看还是舒服?如果要获得社会身体的"高定价",可能就要以牺牲自己身体的感受为代价。女性通常很难守住自身作为主体的身体感受。
逃离母亲:时代的困境
于玲娜指出,女性整体更容易被家庭和社会的评价体系压制,或被道德规训束缚。比如很多女性有身材焦虑、厌食症,就是(女性)受到外界对身材的评价和眼光影响(而产生的)。为什么女性的自我力量更弱?这就归因到养育过程当中,女性相比男性来说,自我意识很少受到支持,传统的家庭观念就是女儿要举止优雅、乖巧、懂事、听话等,这些都跟自我的发展没有关系,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传统母亲的观念里,女性最好的出路就是嫁给一个好男人,她们会下意识地往这个思路方向培养女儿。
为什么与母亲的分离会这么难?于玲娜认为,这与社会养老体系的不完善有关。在当前社会,很多时候是"老无所养",无论在经济、道德还是信用体系上都难以支撑家庭的养老负担,所以传统型家长就容易形成将子女"绑"在身边的意识,这种现象在非一线城市当中尤其普遍。
《妈妈,不当你的女儿可以吗?》
母爱的"毒":无私与伤害并存
于玲娜认为,母爱的无私恰恰是有"毒"的最大来源。她提出,如果我们先照顾好自己,先爱自己,再去爱她,是不是双方都会松弛一些?中国传统女性通常被规训成一种不爱自己、只爱别人的人,所以近些年来女性觉醒的意识出现,才有了非常"烂大街"的口号——"你要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传统母亲总是通过"不爱自己爱子女"来感动别人,其实这种爱就是带着"毒"的,会通过母爱去绑架子女。妈妈也有自己的需求和爱好,做自己的同时也不妨碍她是一个母亲,但前提是身边的人为她分担母职。
哀悼与和解:理解自己才是关键
于玲娜提到一个心理动作"哀悼",这似乎更针对母亲的需要。对于女儿这一方来说,重要的是放弃对父母的幻想。很多人没法放弃对"好父母"的幻想。有些男性会幻想自己是富二代,很多"爽文"就是这么来的。他们不能接纳父母是普通人,甚至是穷人的现实。女性更多时候是不接纳自己的父母没有爱的能力,不接纳他们中的某一方一直对自己冷酷无情,不接纳自己的童年是残缺的,这部分就是需要哀悼的,过了这一关,会有很大的成长。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于玲娜强调,过于强调"和解",有点违背客观中立的原则。母女和解,并不是"需不需要"的必要性问题,而是"想不想要"的个人意愿问题。当心理咨询师把"和解"态度灌输给来访者时,常常会导致负面的结果:受伤的孩子不仅做不到理解父母,与父母和解,反而因为这种自我要求,深深压抑了自己的愤怒、憎恨、怨怼、失望、攻击性等,无法实现真正的成长。
跨文化视角:东西方母女关系的差异
于玲娜对比了中日欧美的母女关系,指出东亚国家和欧美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欧美的女性更能拥有独立的自我,她们能拥有母职以外的社会角色,这可能导致她们的母女关系更松弛一些。现在所谓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最后落实到行动,大多是用于提升女性在婚恋市场中的价值和地位。真正有意识地提升女性的整体地位,让自己过得更好的女性,还是比较少。
日本的亲子关系相对疏离一些,可能是因为挂钩于社会福利制度,日本老年人在东亚国家当中的社会福利相对更好。
《瀑布》
最理想的母女关系:分离而非亲密无间
于玲娜认为,最理想的母女关系不是亲密无间,而是分离。母亲意识到养育是一个逐渐走向分离的过程,女儿放弃对"全能母亲"的幻想,哀悼自己的世界中的确存在一块"废墟",等待艰难地重建。或许许多女儿终其一生,都期待经历一场母女和解,但终究要回归到自我本身。正如于玲娜所说,好的母女关系并不是某种特定的形态,而是流动过程本身。母女关系的问题也是时代的产物,如此复杂、微妙,像每条汇入时代洪流的小溪,那么随机蜿蜒,那么绵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