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黄庭坚的大书法家都有谁?这些书法家都有什么的性格特征?
取法黄庭坚的大书法家都有谁?这些书法家都有什么的性格特征?
黄庭坚作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其书法以奇崛放纵、长枪大戟的独特风格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从宋元到近现代,多位书法家在继承黄庭坚“尚意”传统的同时,通过个性重塑完成风格嬗变,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黄庭坚作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其书法以奇崛放纵、长枪大戟的独特风格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取法黄庭坚的书法家及其性格特征,可从艺术传承与个性关联角度进行分析:
一、宋元时期
- 赵孟坚(南宋)
书法表现:虽以赵孟頫堂兄闻名,但其《行书自书诗卷》中可见黄庭坚欹侧取势的痕迹,尤擅以险绝结构表达清高之气。
性格映射:文献载其"醉后以酒濡发,歌离骚作蟹爪兰",这种放浪形骸的文人做派与黄庭坚"以禅入书"的超脱相呼应,其书法中的孤峭线条恰似人格的自我标榜。
- 鲜于枢(元代)
技法突破:在《苏轼海棠诗卷》中,将黄庭坚的"荡桨笔法"发展为更具爆发力的绞转用笔,字势如惊涛拍岸。
性格印证:元人笔记称其"每酒酣耳热,挥毫如风雨骤至",这种即兴创作方式与黄庭坚"观荡桨而悟笔法"的顿悟思维一脉相承,折射出艺术家特有的感性特质。
二、明清时期
- 沈周(明代)
风格转化:其《庐山高图题跋》中,黄体结字被转化为更含蓄的文人笔意,长线条处理如吴带当风。
人格写照:拒绝宁王聘书的逸闻,与其书法中收敛的锋芒形成互文,展现隐逸文人对黄庭坚张扬书风的"去火气"改造。
- 文徵明(明代)
技术解构:89岁所书《赤壁赋》将黄体开张结构纳入晋唐法度,形成"外紧内松"的独特空间。
性格投射:据《甫田集》记载其"日书《千字文》十本为课",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使他对黄庭坚的取法带有强烈的理性控制色彩。
- 郑板桥(清代)
创造性转化:"六分半书"中将黄庭坚的辐射结构推向极致,形成"乱石铺街"的视觉革命。
精神共鸣:其《署中示舍弟墨》自述"束狂入世犹嫌放",这种矛盾心理外化为书法中的秩序与反秩序博弈,与黄庭坚贬谪生涯中的艺术突破形成跨时空对话。
三、近现代
- 吴昌硕(晚清)
笔墨重构:以石鼓文笔法重写黄体,如《临黄山谷书》将金石气注入行草,开创苍茫雄浑新境。
性格物化:自用印"勇于不敢"道出其对黄庭坚的辩证继承,既有北碑派的雄强,又存文人雅趣,反映清末碑学思潮下的传统再造。
- 林散之(现代)
美学突破:草书《自作诗卷》中,黄庭坚的"点画振动"转化为水墨氤氲的时空韵律。
人格修炼:其《江上谈艺》云"守黑方知白可贵",这种道家思维将黄庭坚的禅意推向玄远之境,枯笔飞白成为生命哲学的视觉转译。
四、文化心理分析
这些书家的共同精神特质体现在:在继承黄庭坚"尚意"传统时,皆通过个性重塑完成风格嬗变。从赵孟坚的孤高到郑板桥的叛逆,实质是文人通过书法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过程。黄庭坚书风成为他们突破时代局限的艺术媒介——元代书家借其舒展对抗赵孟頫复古派的约束,清代碑学家则以其结构张力调和帖学柔媚。这种选择背后,折射出中国文人"借古开新"的集体无意识,以及艺术风格与人格特质互为表里的文化传统。
当代书坛对黄庭坚的取法更趋多元化,如曾翔的"吼书"实验虽表面乖张,实则是将黄庭坚"抖擞俗气"的书学理念推向当代艺术语境,这种极端化演绎恰印证了黄庭坚书风持久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