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警惕!玉米“耐密植”背后的弊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警惕!玉米“耐密植”背后的弊端!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1742754_121123711

近年来,黄淮海区域玉米种植密度急剧上升,部分地区已达到4500株/亩以上。这种高密度种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空杆、倒伏、秃尖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探讨如何实现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

近三年,黄淮海区域玉米种植密度呈急剧上升趋势,尤其2023年、2024年两年密度上升尤为明显,特别是黄淮海偏南部区域更为明显,部分区域4500株/亩以下的密度已经不好找了,结果今年就出现了很多空杆、超短裙、倒伏、秃尖、花粒、小穗增多等雌雄不育,这种现象除与天气等因素影响外,其实也与一味地追求高密度种植脱不了干系,就目前来看,追求高密度种植趋势愈演愈烈,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殊不知,不同的玉米品种,都有其适宜的播种密度,而适宜的播种密度,又受水肥供应、气候特点、播种时期等影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种植户所有品种采用一种种植密度,严重影响玉米增产增收。那么玉米到底是“耐密植”还是“耐稀植”好,说到底,还是根据品种特征特性确定合理种植密度是才是关键。
“耐密植”不等于高产。
“耐密植”也不等于籽粒机收。
“耐密植”和“耐稀植”一样,都是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而已。而且,品种的3个类型等级划分应该是:耐密植<耐稀植<耐密植又耐稀植。
成功者未必做对了什么,但是,失败者却一定是做错了什么。
下面,咱们慢慢聊。
一、玉米籽粒机收品种,“耐密植”的同时也要“早熟”和“抗逆性强”。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李少昆博士曾明确表示:“因为籽粒收获的品种成熟期要短,生育期短的话,生物量小,它要通过增加密度来提高产量”——也就是说:籽粒机收品种必须早熟,早熟才必须“密植”(增加密度是维持正常产量水平)。李少昆博士指出:“籽粒机收的品种,应该提早生育期7~10天为宜。
但李博士又告诫大家:“培育一个适合粒收的品种,没有七八年时间很难育成。”——可以说,又早熟,又耐密,又抗逆性强(特别是后期站秆能力强,不穗腐),又籽粒含水量较低(低于20%且容重高),几个优良特性汇聚于一身,才算的上一个真正的“早熟耐密籽粒机收品种”。真正优良品种的培育成功,需要一个过程。
同时,佟屏亚先生指出:当前95%的玉米不是籽粒机收,品种因素之外的一个最大因素就是“籽粒含水量偏大,烘干的问题如何解决”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热量资源好的地方(比如河南的南部,以及新疆),和“郑单958”生育期相当的品种,都可以籽粒收获。但是,这些品种要“后期站的住”。因为,籽粒收获最适合的时间是生理成熟,就是成熟后2周到4周,它要“站在地里头”(可见,抗逆性强且早熟,非常重要)。
二、“马兴林博士科研结果,亩密度3500株的产量,亩密度5000株的产量基本相当。
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马兴林博士,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等3个玉米区多年地科学研究,玉米亩密度5000株并不高产,因为其产量“顶多”≈(约等于)亩密度3500株的产量。但却在大风大雨条件下,减产减收的风险很大。
另外,你再想,亩密度5000株相对亩密度3500株,是不是高密度玉米需要1.3倍以上的水分和1.3倍以上的养分和1.3倍以上的光照条件“才能维持”呢?(肥料有报酬递减率,密度过大导致通风透光性差=空秆率高)
据《天津农业科学》刊载的资料,“郑单958”的几个密度试验:
亩密度4500株比3500株增产84斤,
亩密度5500株比4500株增产43斤,
亩密度6500株比3500株减产48斤,
亩密度6500株比4500株减产132斤。’
也就是说,“郑单958”以及类似的品种,亩密度3500~4500株之间为宜,再增加密度的回报很低,却要承受倒伏、病害严重等种植风险。不值得。
三、单株增产潜力30%以上的品种,相对更加抗倒伏。
青岛农业大学许莹莹硕士认为,单株增产潜力大的品种(增产率31.99%)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也就是说,降低1/3的密度,产量基本相当,但是相对更加抗倒伏。

比如,河北衡水和沧州地区流行在田间直接卖果穗,18~28排籽粒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3500~3700株,玉米湿穗大的在1斤以上,平均400克~450克一个,亩收入1150元~1300元左右。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更符合种植户的利益呢?
四、亩密度增加1000株,倒伏率提升约1/4,高密度容易诱发倒伏。
河北北方学院田再民博士研究证明,亩密度增加1000株,倒伏率提高23%。而且,据河南省农科院郭书磊博士研究结果,玉米高密度种植,倒伏率增加88.51%且减产。
另外,尚虎山助理研究员科研结果认为,干旱地区玉米密度增加,增产不明显,但茎秆偏细,抗倒性降低,稳产性减弱。
五、正常条件下,所有的玉米品种“产量都差不多”,所谓的“玉米超高产典型”,基本上都是“人为的大量施肥的结果”。
因为,任何一个审定的玉米品种(非特用品种),审定公告中基本上都是“增产几个百分点”。这都是相对同一个对照品种而言,比如黄淮海夏玉米国审的对照品种就是20年“宝刀不老”的老品种——郑单958。
都增产几个百分点,相当于“产量都差不多”。
如果某一个人的某一个品种“创造了高产记录”或“超高产典型”,更多的时候,只是“人为的大量的施肥的结果”——因为,每生产800公斤玉米籽粒,必须吸收18.2公斤纯氮,6.2公斤纯磷、18公斤纯钾;而且随着产量的进一步提高,肥料回报率递减,也就是说,在此基础上如果提高30%的产量,但施肥量却必须是提高40%或60%甚至更高的施肥量了。
例如美国的高产竞赛的产量,绝大部分折合每亩使用19~26公斤纯氮,而且美国的土壤有机质比我国高1倍或2倍,月降雨量均匀又充沛,9月中旬的气候自然让玉米籽粒脱水到15%左右。这些,你比得了吗?
再例如我国某农业专家,曾在电视上脱口而出:他创造高产记录的试验田,实际上是赔本的,因为,他一亩多投入1000多元钱。
六、基本不存在“一飞冲天”的高产量,当前,节水省肥的品种才是真正高效益。
如果灾年的产量差距大,那是不同品种的抗逆能力差异的。
如果同一个品种产量差距大,那是不同的种植户的科技素质差异造成的。
可以说,在正常年份,同样的普通管理,所有的玉米品种“产量都差不多”。基本等同所有品种参加审定的“几个百分点的增产率”而已。
只有在灾年的条件下,不同的品种抗逆能力差异,造成了产量的差距。但这却不是“一飞冲天的更高产”,而是“抗逆能力差的品种减产严重,抗逆能力强的品种基本不减产”的对比差距。
正如戴景瑞院士所讲的:
“抗性,就是产量”!
——因为,抗病,抗倒,抗旱,耐涝,耐瘠薄,耐盐碱,耐高温热害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品种之间的几百斤甚至过千斤的差距。比如,在河北省隆尧县遇到暴风雨,A品种抗倒能力强而轻微倒伏,而B品种发生了茎秆折断,这种情况下是B品种基本绝收而减产一千多斤,A品种基本不减产,如此也相当于A品种增产千斤以上。
请记住,这不是“抗逆性强的品种”的增产潜力多么巨大,只是“抗逆性不好的品种”衬托而已。
另外,同一个品种之间的产量差距,主要是种植户科技素质的差异造成的。比如同夏玉米某一个品种的种植,“丙家”的耕地有机质低,使用伪劣复合肥,密度过大,病虫害防治不及时,除草剂药害,需水关键期浇水时间差异等等,其中一两项或者三五项的“犯错”,他相比“乙家”前茬小麦底肥施足磷酸二铵和氯化钾,下茬玉米播种只用50斤包膜尿素(或只追尿素50斤普通尿素),播后10天左右喷施安全型除草剂,在6~10叶期间喷施“二控八防”10组合2次,抽穗前10天左右遇旱浇水一次,收获适当晚几天等等。如此,“乙家”一亩地增产效果将十分明显,这道理如同“田忌赛马”一样。
而且,自2018年至今,一些根系发达的抗旱耐涝型品种,以及“夏播玉米不用肥”品种相继上市,同等产量下,省水省肥又省人工“等于增效好几成”(因为,省下的钱就是农民的纯利润啊)。
七、李少昆博士:玉米密度增大,受到很多因素制约。
增加密度不仅是一个品种耐密性的问题,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因素是“光照条件好不好”。为什么新疆的种植密度比黄淮海地区高很多?主要是因为新疆的光辐射量强。
第二个因素跟降雨也有很大的关系。我国60%多的地区靠的是“雨养农业”,地区之间降雨量大小的差距很大。降雨量小的地区,如果种的密度高了,水分不够,受旱了,产量也就上不去了。美国玉米种植带降雨条件非常好,每个月降雨平均100毫米左右,很均匀,但是,我国季节性干旱严重的地区,密度越高,就会减产越多。
第三个因素和地力水平有关系。对于地力偏瘦的地块,肯定要降低密度。
第四个因素,就是土壤条件问题现在一年种两季,大部分是旋耕,耕作层就在10几厘米,一受旱就是干土,这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而且两茬作物的秸秆都在里面,很疏松,玉米的根扎不下去,容易出现倒伏,这也是制约密度增加的一个方面。
除了以上因素外,再就是就是种植户的管理水平问题,比如,有的种植户管理水平不高,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出现了倒伏、空秆,还不如不增加密度。同时,增加密度要有配套的品种、配套的技术跟上。
当前,为什么出现“高密度”和“不要高密度”的分歧,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一个品种的合理密度”的问题(晚熟大穗的要稀一些,早熟小穗的要密一些)。土地瘠薄,地力越瘦的地块密度肯定要降低。降雨多、灾害多,也要适当低一点密度。一些“高秆、大穗”品种种植3000多株至4000株也可行,没有必要刻意追求高密度。
(备注:本段内容是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
八、随着玉米密度增加,只有“秃尖率”增加之外,果穗六个方面都降低。
据天津农学院侯月等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在同样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除了“秃尖”长度增长之外,穗长、穗粗、穗粒数、行粒数、单穗质量和单穗粒质量等“穗部性状”均随着密度增加而“六降低”。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辽宁丹东农科院的共同研究证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玉米植株出现了“两高一低”:株高升高、穗位升高,茎粗降低了。
总结
至于密度,稀植也好,密植也罢,不用刻意。因为,正常年份,大棒型品种适当稀植,小棒子型品种适当密植,“大穗稀植的产量≈小穗密植的产量”。
在灾害之年,考验的是一个品种的“三抗四耐”综合抗逆能力。这与不同品种之间的“耐稀植”或“耐密植”关联度不大。
在同样一个品种的条件下,种植户的科技素质与产量成正比。
言而总之,玉米品种观摩一定要注意“活秆成熟”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品种抗逆能力强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是实现“灾年抗减产”的种植安全的基础。
鉴于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品种推广先定位,针对不同密度的品种一定要优先推广在相对密度适宜的区域。
2.建议推广单位在提到密度问题时一定要强调合理密植,树立底线思维,明确说明自己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不要一味迎合市场夸大宣传。
3.推广上把服务和技术落到实处,密度表醒目悬挂,同时配套技术措施也要着重强调,如同一个品种在肥地最多可以达到什么密度,而在特别瘠薄地块就要适当稀植一些。
4.引导经销商、零售商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胡乱夸大宣传,更不能为了短期多销售种子引导种植户多买多种。
5.大农户、播种机手培训加强引导,示范给其他散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