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校服不能随便穿!
香港校服不能随便穿!
近日,一位内地女生因穿着香港中学校服参观香港大学而引发热议。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香港校服文化的独特性,也引发了人们对校园文化与管理规范的深入思考。
近日,一位内地女生分享了她与友人穿着香港中学校服参观需要预约的香港大学的经历。照片显示,她身穿一套香港中学校服,声称两人背起书包外表像“学生”,“没查预约就进了”校园。这一行为迅速引发内地及香港网友的热议。
有校服所属中学的学生直指,从照片上可见博主留长头发、化妆及穿上厚底鞋,如果校外人穿着学校校服作出“不当行为”,会担心会被误解拍照投诉,进而影响校誉,对学校师生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删除帖子。
有网友指出,这是正規校服,且校服上縫有校徽,其实不穿真校服就可以。内地女生随后道歉,表示确实不知情,校服为淘宝购入,但她拒绝删帖,表示以此提醒别人以免中招。
香港校服在社交平台爆红,图为其购买平台截圖。
2023年起就有内地旅客穿香港校服打卡热潮,相关争议甚至引起香港特区政府关注。教育局回应表示:校服代表学校,非该校的學生不宜穿上該校校服,令人誤解他們的身份。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香港学校对于“校服文化”颇为重视。
香港校规“从头管到脚”
与内地学校相比,香港学校的校规可谓“从头管到脚”。
有香港网友细心地给上述女博主科普香港学校的規定:
从幼稚园到中学毕业的十五六年里,香港多数学校要求学生每天穿校服、校鞋,整齐划一。
男生头发不得超过眉毛。
女生头发可长可短,但关于发型也有限制。有些学校允许披散头发,有些要求扎起,有些则可以扎一半,披一半。有些传统女校要求学生必须扎孖辫(两条辫子),只能用黑、蓝、咖啡色头饰。不可以梳马尾辫或盘发。
真光女书院要求长发女生梳两条辫子,红圈中为邓紫棋。
穿着方面,港片中的画面大致属实:男生穿衬衫、西裤、皮鞋,打领带或领结;女生的裙子一定及膝。一般來說,越是名校,裙子越长。
如果校服穿得鬆鬆垮垮、领结歪歪扭扭、没戴校徽、衬衫没有塞进裤子或裙子,是一定會被批評、甚至叫家長的。
校鞋不统一订购,但无论哪间学校,无论男女,鞋子无非是黑或白。
袜子一定要是纯色,不可以有logo,不可以穿船袜。
甚至有部分学校不允许本校学生在社交媒体上传带校徽的校服照片,因此也就更不会允许无关人员穿着校服拍照上传。
至于书包,有些学校会统一采购,人人一样;也有学校允许学生自选书包,但必须是深色双肩包,不可用漆皮或闪光材料。
卡通手表和饰品,多数学校不允许佩戴。女生的耳环是例外,但也对款式有严格限制。
着装要求只是校规中的一小部分,其他校规有多严格,由此可見一斑。
百花齐放 见证历史
香港校服不仅是学生日常穿着的衣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体现。校服承载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特色,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百年间,校服作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见证了香港历史变迁。
为加强归属感,亦可避免因穿着便服而突显的贫富差距。1918年,圣保罗女书院成为香港首间强制学生穿校服的学校。
圣保罗女书院当时的毕业生合照(《香港校服今昔》展覽圖片)
60年代香港水资源不足,实施了限水措施。伊利沙伯中学学生建议减少布料的使用、用“的确凉”涤纶清凉易干。
图源:香港教育大學
70年代因应织布染料技术改进,校服颜色渐见多样化。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办学团体,将苏格兰裙、水手服等设计带入校园,变成香港校服一部分。90年代更兴起方便活动的运动服和短下襬恤衫。
电影《逃学威龙》中,周星驰、黄一山等一众主演穿的就是“英伦风”校服。
直至80年代,香港供水问题解决,伊利沙伯中学的学生才告別清爽的校裙。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学校有以旗袍为校服的百年传统,不少名校如真光、圣保罗、英华、协恩等均沿用旗袍校服。有分析认为,这是西式礼仪与中国传统的不谋而合。
以真光女中为例,20世纪初传教士校长为了消除香港人对教会教育的质疑,强调要对学生严谨管理,真光学生成为传统中国淑女的典范,而长衫校服也沿用至今。
此外,香港校服还反映了香港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它强调整洁、规范、统一和美感,这些元素都体现了香港社会对于秩序和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