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建筑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浅谈宋代建筑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宋代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时期,经济、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都有了显著进步,城市不再被里坊制度束缚,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繁荣景象。同时,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等重要发明也诞生于这一时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建筑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技术创新。本文将从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宋代建筑的装饰特点与风格。
屋顶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复杂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遮风避雨的功能,不同样式的屋顶还能带来美的享受,与屋身和台基共同构成优美的建筑立面。屋顶在等级、形式上都有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单坡和攒尖等类型。
宋代建筑在造型上有显著变化,屋顶坡度与之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宋代工匠大胆采用减柱造,形成了“飞檐反宇”的效果。南宋以前,屋顶檐角呈平直状态,到了南宋以后,檐角逐渐翘高,形成“飞檐”。同时,审美趣味的增加使宋代建筑更加注重细节塑造,琉璃的作用被充分发挥。宋以前的建筑中很少使用琉璃瓦,但到了南宋时期,建筑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琉璃瓦,不仅起到装饰美观的效果,在功能上还可以增加屋顶的防水性能。将琉璃脊饰放置于瓦片衔接处,还可以防止雨水浸透屋子内部的木质结构。这些相关记载均在宋李诫《营造法式》中有所体现。
瓦当的装饰特点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瓦片底端下垂的部分,作为一个特殊的建筑构件,既可以挡住屋顶上端的瓦片不会下滑,还可以遮盖两个瓦片之间的缝隙,起到保护木质构件和美化屋顶的作用。宋代早期的瓦当基本继承了隋唐时期的特点,大多数采用莲花纹。宋代的莲花纹由早期的双瓣凸起逐渐演变成低平且单瓣的状态。除了莲花纹以外,兽面纹作为另一重要的纹饰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宋代早期的兽面纹瓦当鬣髦很多,纹理也比较复杂,装饰性极强。
正脊与鸱尾的装饰特点
北宋的大型建筑多以歇山顶为主(宋代称九脊殿)。在礼制的影响下,北宋的建筑等级十分严格,正脊和鸱尾的形制也受到了极大影响。与之前的鸱尾相比,北宋时期的造型更为丰富,除了刻画鱼鳍之外,在身上还布满了鱼鳞,其他细节部分也刻画得十分精细。另外,鸱尾的形象从北宋开始逐渐向龙的形状转变。通过对宋徽宗赵佶所作《瑞鹤图》的研究可以发现,鸱尾的头部形状与龙头相似,上翘的身体上刻有精美的鳞片,与龙的造型已经十分接近,这与宋李诫《营造法式》中对于鸱尾的描述基本一致。
走兽与嫔伽的装饰特点
在隋唐之前,走兽还没有出现。直至北宋时期,才增加了新的建筑构件——走兽和嫔伽。嫔伽位于蹲兽前方,来源于佛教用语迦陵频伽的梵文音译,这与宋代君王信仰佛教、希望长生不老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在宋李诫《营造法式》中有很多关于嫔伽的记载,这也说明在宋朝嫔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的屋檐之上,同时它的出现也为以后各朝代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在建筑构件的规格和做法上都提供了很大参考。到了清朝,嫔伽的名字也转变成了仙人。
垂鱼的装饰特点
宋《营造法式》中对垂鱼和惹草的介绍如下:“造垂鱼、惹草之制:或用华瓣,或用云头造,垂鱼长三尺至一丈;惹草长三尺至七尺,其广厚皆取每尺之长积而为法。垂鱼版:每长一尺,则广六寸,厚二分五厘。惹草版:每长一尺,则广七寸,厚同垂鱼。”垂鱼即悬鱼,位于屋顶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因为早期悬鱼形状和鱼相似,并且悬挂于屋顶两端,由此而得名。悬鱼最早出现于唐代,只能用于官府和寺庙的建筑中,普通民居不允许使用。到了宋代,悬鱼开始变得兴盛起来,形状也开始变得多样化。由于悬鱼的特殊性,常年受到风雨的侵蚀,所以很容易损坏,目前保存下来的年代较古老的悬鱼最早在宋代。
屋身部分
屋身通常指人们居中的地方,包括门、窗、墙壁等。中国古代建筑自古就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因此柱子作为屋身部分的建筑构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屋身结构以柱子为主要构件,再在柱上架梁,梁上再架柱子,层层叠叠,承载着斗拱和屋顶的重量。而门作为建筑的出入口也属于屋身的重要部分。不论是官式建筑还是园林民居都有属于自己的门。窗户则起到了与外界沟通的作用,在园林中出现的窗户不仅仅是建筑构件,更是起到了极大的装饰和审美作用。
栏杆的装饰特点
栏杆作为防护、分割、围合等功能的建筑构件出现在台基之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既有实用功能又有重要审美功能的重要构件之一,同时它在古代园林中也经常是点睛之笔。早期栏杆的材料多为木质,石栏杆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多为仿木结构,而到了宋代,石栏杆已经开始被广泛使用。在宋朝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栏杆,即勾栏。原是指曲折的栏杆,实际作用是在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有的瓦舍体量很大,有十几座勾栏。
北宋时期的柱子造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八角形、方形和圆形,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还是要数圆形。柱子一般情况下以石料为主,而且刻有大量花纹,其中北宋晋祠圣母殿前的龙缠柱就是北宋时期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盘龙柱。宋代柱础大体上采用仰覆莲花和覆盆等形式,装饰更加细致精美。而且在柱础上刻有大量的花草和动物的图形,其中以莲花和牡丹花的纹样最为常见。
门窗的装饰特点
宋元期间窗户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大量的使用格子门、格子窗,最大程度的增加室内采光。格子门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温度和季节进行重组,使空间组合更加多变和灵活,这种特殊的分割方式在宋代开始发展直至清代。宋李诫《营造法式》中记载了破子棂窗、版棂窗等样式,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窗户样式。棂条的造型丰富多样,增加的建筑的立面效果,也大大提升了室内通风与采光。
台基部分
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台基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须弥座和普通台基。台基虽然似乎看似被屋身和屋顶两部分所遮挡,但台基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用处就和现代建筑里的基础作用一样,都是为了承载建筑物,然后将建筑的整体荷载传递到土壤。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台基也一直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与影响,一般平民百姓居住的房屋只能是一层台基,在高度上也有所区别。而较为庞大的宫殿庙宇一般采用两层或者三层。不同时期台基的造型和材质也有所不同,直至宋代,台基的形制已经基本定型,和以前相比束腰部分明显增高而且有柱子进行间隔。
通过对宋代建筑中的阶基研究发现,宋代的阶基一般为石条框架,而且在石条中间铺设虎皮石和条砖。一种阶基是将所有石块平砌,另一种是将石块一层层的叠涩,并在中间的位置束腰,最后再设置隔身版柱,这种被称为叠涩座。我国最早出现的须弥座是云冈北魏石窟,直至唐宋时期,在形式上才逐渐完善,且有莲花、卷草等作为装饰。“隔身版柱造”类的形式在宋代十分常见,即把束腰部分加高,并用蜀柱将其分割成几段。到了北宋时期的须弥座上的纹饰已经开始出现了各种雕饰花纹,在宋李诫《营造法式》中对于须弥座的设计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定。须弥座多采用卷草纹雕饰,并用回纹边对束腰位置进行装饰。
结语
宋代的各个建筑构件在唐代的基础之上继续向前推进,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营造法式》的颁布,建筑的设计更为规范化、标准化,并且更加省时省料。这部经典的建筑理论著作,不仅总结宋代以前的建筑技术方面的经验,还进行了不同工种的分门别类,编订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标准。从《营造法式》中足以可见宋代的建筑水平之高超。宋代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宝贵财富,成为我们研究和探索的对象,只有进行深入地了解,走进历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