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 第一章 商品 讲稿
《资本论》第一卷 第一章 商品 讲稿
《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其中第一卷第一章详细阐述了商品理论。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价值形式以及商品拜物教性质等核心概念。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所以我们得先从分析商品开始。
我们首先得知道商品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每一个有用物都可以用质和量来考察,它的字体现在它有多种的使用方式,而量则是质的体现,就是存在一种社会的尺度,能够衡量这个有用物的量。
那么我们说回开头的两个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物的有用性,它的有用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它不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它是一种实体,它决定了这种商品的属性,离开了商品的话,它就不存在了。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词的矛盾。简单理解就是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
这种转换关系不可能是他们商品的本身的天然属性的,你得先有两个交换物体,且它是有用的,然后它才使用适当的比例: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他们才能交换。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我们把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种商品就是我们劳动产生的这种东西,于是它就只剩下了一个劳动产品这种属性。
如果我们再细细地深挖,我们把它的劳动产品的组成部分和或者形式和形式抽取的话,他们不再是桌子房屋沙或别的什么有用物,我们就会发现他的可以感觉到的属性就都消失了,因为我们已经把他的那种有用户已经全部抽去,那么随着这种有用性质的消失,它劳动中的各种有用性也都会消失的,如果都这么做的话,那么各种劳动也不会有什么样的差别的,全都是一样的人类劳动,所以我们就只能把它归结为抽象的人类劳动。
在归结为抽象的人类劳动之后,我们就发现这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物,他只是一种单纯的凝结,他现在就表示他们在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他积累了人类的劳动,这些物作为他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化在里面。那么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
理解两个“社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量):简单的理解就是打螺丝,因为工人足够熟练,所以劳动力很高需要的时间越少,生产该一定量该商品的平均劳动量也随之变少,价值就越少。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在他不跟人交换的时候,他只是用他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当然要作为商品的话,它不仅要满足自己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你需要生产出别人需要的产品,要能够交换。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以上衣为例,上衣是一种满足特殊需要的使用价值。生产上衣要进行某种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
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
上衣和麻布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而创造他们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也是不同的(上衣需要缝,而麻布需要织),所以他们不能作为同类的使用价值的交换,影响他们的各种使用价值对立的是一种社会分工。人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但是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的条件。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
所以呢,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他们有用劳动不同质的话,就不能作为商品之间的对立,这是我们之前已经论述过了。
编织出来的上衣,不管是拿来自己穿还是给别人穿,他们的使用价值都是一样的,不过我们发现他们的劳动都是有目的、有需要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这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及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当然他们的劳动并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还有自然的规律引起,即两个创造一个自然创造,一个劳动创造。
好,我们放下作为使用物品的商品来考察商品价值。我们不需要考虑那么复杂的分工协作,我们只需要将它简化为一种简单的劳动,将其理解成劳动力后,产生变化之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那么它的变化价值量也会越低。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上面是以一种使用价值和的形式出现的,它具有两个二种形式: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作为一种感觉,他是不可触摸的,只有作为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因而他是对象性是社会的。
现如今我们衡量一种价值可以使用货币,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从底层讨论价值表现,以及如何发展到货币形式。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我们还是拿麻布和上衣举例,麻布通过上衣表现自己的价值,前一个是相对价值形式,后一个是等价物的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端。根据之前我们的论述,他们生产时使用不同的劳动方式因而不能作为同一种使用价值来进行交换,也就意味着不能两个都是相对价值形式,他不表现自身价值,而是为其他商品做价值的参照物。
当然,一个商品究竟是不是相对价值形式,还是等价形式,取决于商品选择做价值被表现,还是表现价值。
(2)相对价值形式
人们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采用在价值关系的用量来考察他们的这种关系。但是他们忽略了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
不管你用什么样量的关系来衡量上衣和布之间,麻布=上衣是这一等式的基础。
如果我们今天只是把商品作为价值,是劳动人类劳动的凝结的话,那么我们的分析就是将这个商品作为价值的抽象。在今天这节中,一个商品的价值性质它是要通过该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的关系而显露出来的。
(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
要被表现的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这种一定量的使用物品包含着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也就意味着这两种需要衡量的商品是它的劳动时间是相同的,或者说是等量的。当然我们不可能只考虑它的静态的变化,还是要考虑它动态的变化,就是当任意一个麻布或者上衣它的价值变化的时候,那么他们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即由于土壤肥力下降,麻布劳动时间增加一倍,那麻布价值也会翻倍,原来的20码麻布=1件上衣,可能变成了20码麻布=2件上衣,因为现在一件上衣的劳动时间只包含10码麻布。
同理,上衣的变化也是一样的。
(3)等价形式
当麻布通过不同上衣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它就使商品取得了一种独特的价值形式即等价形式。
麻布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现它的自身的存在——价值存在,但是实际上是通过上衣与它直接交换,因此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如果他能够直接交换的话,那么他们就说明他没有一种比例的量,那么这个量已经定价的话,它的比例就取决于它上衣的价值量,需要注意的是上衣,他不能表现他自己的价值量。
一种商品相对价值形式表现在把与自己的价值存在表现为一种与自己的物体和物体属性完全不同的东西,例如表现为与之上衣相同的东西,因此里面还包含了一种社会关系。
等价形式恰恰在于:商品体例如上衣这个物本身就表现价值,因而天然就具有价值形式,所以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
这种物的属性不是由该物同他物的关系中产生,而只是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他似乎具有一种等价形式,这种等价形式厉害就厉害在他被当做了一种抽象的劳动,但是呢,它要作为一种具体的劳动的产品,比如说钱,我们认为是社会的一种价值符号,是人类共同的东西——共同劳动所拥有的,但是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需要将他具象化,就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具体劳动成为他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
既然具体劳动被当做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表现,它就具有与别种劳动等同的形式,因而能与其他商品直接交换,所以我们在得出结论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像在早期的人类社会,劳动产品都是按物与物之间的交换,此时他的价值还是可感觉的。无法感觉就是用一般等价物来表现他的价值时。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不可避免感染拜物教的性质。这种性质来源于什么?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原本这个社会性质应当是劳动者之间的直接的人际关系,结果变成了必须通过物品交换才能实现的间接关系。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不可将一种价值形式仅仅和其中的一种发生性关系,而我们应该扩大我们的思维,它可以同一切的商品发生关系。选择同一商品和这种和那种不同的商品发生价值关系,也就产生它的种种不同的简单价值表现它可能有的价值表现的数目。只受与它不同的商品种类的数目的限制,这样商品的个别的价值表现就转化为一个可以不断延长的、不同的价值简单表现的系列。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它通过自己的价值的形式,同整个商品世界发生了社会关系,作为商品,它是这个世界的公民同时,商品价值表现的无限的系列表明商品价值是同它界与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没有关系的。我们需要理解的是:不是交换调节商品的价值量,恰好相反是商品的价值量调节商品的交换比例。
(2)特殊等价形式
每一种商品上衣茶叶小麦铁等等都在麻布的价值表现中充当等价物,因而充当价值体。每一种这样的商品的一定的自然形式,现在都称为一个特殊等价形式。与其他许多特殊等价形式并列。同样,种种不同的商品体重所包含的多种多样的一定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现在只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同样多种的特殊的实现形式或表现形式。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我们已经知道了商品的价值它是可以延长,延长了这个链条,它可以同商品社会的所有商品发生关系,但是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假设一个人有手里有一个麻布和其他物品,但其他人手里没有麻布却有其他物品,我们必须要将别人东西换成麻布来进行交换,因为这个链条的首端是麻布。
C.一般价值形式
(1)价值形式变化了得性质
为什么说一般形式?因为他们的价值表现都在唯一的商品上了,他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共同的,因而变成了一般价值形式。
我们回过头来看,第一种价值形式是相对价值形式,各个商品间的价值表现是不同的,举个例子麻布和铁各自的价值表现是不同的,只不过我们通过麻布把铁的价值表现了出来,以麻布为参照物。这种价值形式是在最初的交换阶段出现的,即商品可交换数量没那么多的时候。
到了第二种形式:等价形式。这种形式同他自身的使用价值形式对立,即商品的价值同他的使用价值对立。可以理解成麻布和铁等商品等同交换,但是不能麻布和麻布等同交换,因为它天然具有价值形式。这种等同的东西是分离好的,他会分离在同一种商品上,每个商品的价值都会和其等同,比如说麻布,现在麻布不仅和自身使用价值相区别,而且与一切使用价值相区别。有了区别,才能发生关系,才表现为一切共有的东西。因此只有这种形式才能使商品作为价值互相发生关系,或者使它们互相表现为交换价值。
到了第三种形式:一般等价物形式。前面两种的等价物是不用其他商品帮助的,因为其他商品只是起到被动的表现其价值的作用。那么一般等价物如何出现呢?麻布自身的价值形式是这个世界的共同的价值形态,而根据我们之前的论述得到,麻布自身的价值是通过劳动的有用性得来的,那么所有的商品的共同价值表现,也就意味着他是一般人类的劳动表现形式,这样麻布这种商品怎么做出来的的具体劳动被抽走了,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物,通过自身的结构表明它是商品世界的社会表现。每个商品的出现都需要用同一个等价物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因此,麻布能够与一切商品交换,也由此得到一般等价物。我们还需要再回顾之前所说的话,商品里一直蕴含着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公认这个一般等价物对象的存在,不然没得说。
等到这个一般等价物出现了之后,不仅在质上等同,表现为价值一般,而且能够比较价值量。例如10镑茶叶=20镑码麻布,40镑咖啡=20码麻布。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但是必须指出,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一个商品能做一般等价形式是因为其他商品都不是一般等价形式,反之,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则不能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如果非要做一般相对价值形式,那么必须自己跟自己充当等价物,所以20码麻布=20码麻布。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在价值表现的形式中,等价物可以是任何一种商品,也可以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当这种特殊的商品被其他商品排挤出商品世界的时候,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才获得客观的固定和一般的社会效力。
我们说过,商品蕴含着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公认这种商的独特性而成为了货币商品,或者说才得以执行货币职能。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特定的商品他在历史过程中夺得了这个地位,那就是金。
D.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作为第四种商品形式,能够成为这种商品形式是因为他在发展中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一旦站稳脚跟,它就成了货币形式。依据我们之前的分析,金这种货币也是从最初的商品形式开始的。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在最初我们天真的以为商品好像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东西,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得以知晓:这是一种古怪的东西,还有好像人们必须间接的通过交换商品才能实现社会关系,而不是直接的人际关系。通过物这种中介,从宗教的意义上来说,他就属于拜物教。
我们之前就说过,商品的价值他是不可感觉的,桌子他可以抚摸可一旦作为商品,他就具有一种神秘性质的存在。可是这种神秘(可感觉但又超感觉的物),来源于哪里呢?
我们现在来解答:他来源于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形式。我们又又又再一次说明商品蕴含着社会关系,我们人与人交往是直接的社会关系,商品不同,他是通过人的劳动创造出商品,然后通过交易,间接的将关系传达到另一个人手上,即物品是社会关系的纽带,这种直接的社会性质转化成了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属性,变成了人与人之外的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劳动产品成为可感觉但又超感觉的物。
通过上述可以知道,人脑或者人手劳动所产生物品与另外一个物品独立的发生关系而不依赖于人,拜物拜物,通过物品间接发生社会关系,说的就是这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