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小行星来袭,撞击地球概率又上升,地球如何防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小行星来袭,撞击地球概率又上升,地球如何防御?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7A055UC00

2024年12月27日,智利ATLAS望远镜捕捉到一颗直径约40-90米的小行星——2024 YR4。这颗相当于足球场大小的天体,以每秒17公里的速度掠过地球轨道,并有概率于2032年撞击地球,被国际天文界列为了“6级”威胁。据多家媒体报道,截至2025年2月,其撞击地球的概率再次提升,目前已经达到了2.3%。尽管概率看似极低,但联合国罕见启动《行星安全协议》,全球30余台望远镜紧急联动,连韦布太空望远镜也加入观测队列——人类为何对这颗“宇宙碎石”如此紧张?

科学家对2024 YR4的尺寸格外担忧:它处于“区域性灾难”的临界点,人类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这颗小行星的真实尺寸。若其直径达90米,撞击能量将达8兆吨TNT,相当于500颗广岛原子弹;若仅40米,破坏力则锐减至通古斯事件级别。这种差异源于小行星动力学中的“立方定律”:破坏能量与直径的三次方成正比。

但小行星的尺寸测量却如同“用烛光丈量深渊”——仅能通过反射阳光量推算,误差高达125%。为此,韦布望远镜将在3月启动红外热辐射观测,利用温度反推真实体积,这是人类首次将红外技术用于行星防御实战。

更棘手的是小行星的运行轨迹也难以预测,计算过程充满着“蝴蝶效应”。小行星受太阳辐射产生的“亚尔科夫斯基效应”影响,其轨道会因表面温度差异产生微妙偏移。这种效应每年仅改变轨道几厘米,但累积数十年后足以让撞击概率翻倍。但2024 YR4的轨道数据中,尚未纳入这一变量——这正是全球天文台争分夺秒追踪的根本原因。

面对威胁,人类并非赤手空拳。2022年NASA的DART任务已证明动能撞击技术的可行性:当时,人类的一颗探测器以6.6公里/秒撞向小行星Dimorphos,成功使其轨道周期缩短33分钟,这表明我们还是有干预小行星轨道的可能性。但这项技术也不能使我们安心。

鲜为人知的是,这项技术依赖“黄金7年窗口”——若2024 YR4在2028年再次接近时仍被判定为高危,人类需在4年内完成探测器研制、发射和轨道调整,误差须控制在10米级。

在潜在的全球灾难面前,中国正悄然构建“双保险”防御体系:紫金山天文台通过大视场望远镜提前两周预警30米级近地天体;国防科工局则公开招聘“行星防御岗”,计划2030年前实施“伴飞+撞击+评估”一体化任务,目标是将小行星轨道偏离量提升至900公里。

令人担忧的是,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IAWN)的数据显示,类似2024 YR4的潜在威胁天体约有60万颗,人类目前仅发现2%——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联合国首次启动行星防御协议时,文件扉页赫然印着:“我们守护的不是国土,而是人类文明的火种。”

当韦布望远镜的红外传感器对准2024 YR4时,它记录的不仅是冰冷的数据,更是人类在宇宙尺度下的脆弱与坚韧。或许终有一日,某颗小行星会冲破防线,但今日的每一次轨道计算、每一克探测器燃料、每一行监测代码,都在书写同一个答案:即便宇宙掷来骰子,我们也绝不做沉默的赌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