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岳庙之行:探寻泰山神信仰与东岳大帝的演变
北京东岳庙之行:探寻泰山神信仰与东岳大帝的演变
北京东岳庙始建于元朝,是当时道家玄教的重要建筑,历经元、明、清三代的修葺和扩建,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建筑布局严谨,文化内涵丰富,承载着深厚的泰山神信仰传统。
北京东岳庙始建于元朝。是当时道家玄教一个叫张留孙的人购买的地,他的徒弟吴全节主持修建的。
最开始只建了大门、主殿、东西庑、四子殿,塑了神像。朝廷敕封“东岳仁圣宫”。元末战乱,殿宇颓圮。
到了明朝,明英宗主持修葺东岳庙,并亲自撰写了《御制东岳庙碑》。东岳庙正式有了“岱岳殿”和“育德殿”。万历皇帝时期又两次对东岳庙进行了修葺和增建。
清朝康熙乾隆两任皇帝又对东岳庙进行了修葺和增建。
后来随着时代变化,东岳庙也遭受了种种破坏。1995年恢复整修,随后北京民俗博物馆成立。
一年后东岳庙正式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9年,东岳庙正式对外开放。
老北京人对于东岳庙是很有情感的。听他们给庙里的每一处起的名儿就知道。
进入瞻岱门的御道叫“福路”,两边的栏杆上挂满了福牌,写着香客们的心愿。福路左手边有一棵“千年槐树”,叫寿槐。
老北京人常说:“千年的松,万年的柏,不如东岳庙的老槐树摆一摆。”绕树三圈,吉祥如意,延年益寿。
任何时候来东岳庙都会有一种森严之感,中间空地石碑林立,两侧环形七十二司景况,头顶还会时不时有乌鸦的叫声。
岱岳殿前有专门的法事登记点。
宋之前,皇家祭祀五岳之神的礼制,一直沿用儒家体系。即行献三牲三醮的血食之祀。
自宋真宗之后,五岳神的祭祀之礼采用道教的斋醮仪式。至元代,皇家祭祀五岳之礼,由道教全权代理。
明以来,儒家祭祀之礼废弛,皇家祭祀天地之礼也交由道教主持,当时南京神乐观是明王朝培养祭祀天地神明道官的重要皇家庙宇。清廷后沿用明制,道教主持祭祀至今。
民间对东岳大帝最隆重的祭拜仪式是东岳庙会,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生日,该日,各地皆于庙中举行盛大庆典。
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云:“(顺天府宛平县)城东有古庙,祀东岳神,规模宏广,神像华丽。
国朝岁时敕修,编有庙户守之。三月二十八日,俗呼为(神)降生之辰,设有国醮,费几百金。民间每年各随其地预集近邻为香会,月敛钱若干,掌之会头。
至是盛设鼓乐幡幢,头戴方寸纸,名甲马,群迎以往,妇女会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呼佛声振地。甚有一步一拜者,曰拜香庙。
众人答赛拈香,奠献花果,诵经上寿,枷锁伏罪。钟鼓法音,嘈振竟日。足见东岳大帝在中国民间的香火之盛。
“把别人的恩,冒认为是自己所施的恩,企图讨好;把自己的过,反而推在别人的身上,企图卸责。把自己的灾祸,转嫁给别人;把自己的罪恶,推卸给别人。挫折别人的长处,使他不能发挥所长。掩护自己的短处,不知道要悔改。”
这些罪过,司命之神会随著所犯的轻重,夺除他的寿命(重的十二年,轻的一百天),寿命夺尽就死了。如果死后还有未完的罪责,就会殃及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