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孙中山曾预言:中国若能迁都至此,便有望称雄亚洲!此地在哪?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孙中山曾预言:中国若能迁都至此,便有望称雄亚洲!此地在哪?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4817473_121201338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思想家。他对民国建都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中关于将首都设在伊犁的主张尤为引人注目。这一看似出人意料的建议,背后蕴含着孙中山先生对国家发展的深远考量。

前言
历史上的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曾经多次参加革命和政治斗争,其中包括了辛亥革命、护法运动等等。一直到1912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并成为了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然而,由于党内还存在着腐败以及政权混乱等问题,孙中山不得不多次离开政治舞台。孙中山是一位政治家,但同时他也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提出的“三民主义”理论,影响了未来整个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和发展。此外,他还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爱国革命的军人,成为中国民族解放的先锋力量。

可以说,孙中山所创立的思想和精神对新中国未来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因此被我们亲切的称为“国父”。对于中国取得胜利之后的建都问题,孙中山也曾做过深入的思考。他大胆预测了一个地方,称若是中国能够迁都于此,那么日后便有望称雄亚洲。这个地方究竟是为何处呢?

关于建都的设想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早期曾在香港学习医学,并且顺利地成为了一名西医医师。可是当看到鸦片战争的失败之后,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民族已经面临着被西方列强所瓜分的危险。与此同时也更加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认清了清政府无法带领中华民族继续前进的现实。

他放弃了自己的医治病人的想法,转而投身于医治整个国家的事业当中。拯救中国的想法并没有停留在设想当中,孙中山更是将其付诸了实际行动。他接下来接连创立了兴中会(1894年)和同盟会(1905年)等团体。在此后的生涯里,孙中山为了能够推翻统治中国近千年的封建满清王朝,同时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民主化国家而鞠躬尽瘁。1911年,孙中山带领着许多的有志青年们高举着三民主义的旗帜,发动了武昌起义。

并且成功地推翻了满清王朝,也推翻了统治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也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对于取得的革命胜利,他是十分珍视的。自古以来都城的建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既涉及到未来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涉及到对其他城市的控制作用。孙中山就曾将首都问题视为“与存亡利害最有急切关系的问题”。中国历史上许多城市都曾做过封建王朝的古都,因此从候选城市上来看,有资格被考虑的城市也不少。对于中华民国将要建都何处,孙中山有过深刻的思考,也曾有过一个复杂的流变过程。他曾先后提出了十余个地方,有的只是浅浅略过,有的则在许多场合中被多次强调。例如重庆、广州、北京等许多城市都曾被纳入到孙中山关于都城的考量之中。

多次强调的建都城市
1897年,孙中山从加拿大飞往日本横滨,他曾同前来迎接的宫崎寅藏谈论起建都的问题。孙中山对于建都的问题基本持有一个“一都四京”之说,也就是:武汉(都)、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广州(南京)、顺天(北京)。孙中山曾经提出过“国体民治、政体民主、经济民生、文化民化”这样的治国方略,其中包括了建设现代都市的考量。

他认为,建都的地点应该是一个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有利于发展现代工业、商业和文化教育。此外,他还强调了建都地点的战略价值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孙中山的治国思想中,建都问题并不是单纯地选址问题,而是需要考虑到国家整体发展的各个方面。他强调,建都的地点应该能够兼顾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的需求,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政治意义上的象征意义。

因此孙中山是反对建都北京,力主首都南迁的。首先对于首都南迁是处于政治方面的考量。其次他之所以在众多城市当中选择了武昌,是因为武昌具有适中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上的便利的条件。最后对于南京的选择,则是从首都所需要的历史影响所考虑的。那么,在众多被孙中山先生所垂青的城市候选名单当中,有两个城市曾被多次提及。

那就是武昌和南京。并且在这二者当中,孙中山时而更倾向于前者,时而更加看重后者。首先,武昌位于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是武汉三镇之一。1912年4月,孙中山曾在武昌的一场演说时说到,尽管看起来南京和武昌两个城市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武昌乃是天下的根本重地。因为武昌总揽着水陆的交通枢纽,向西连着巴蜀、滇黔地区,像北则能够控制秦晋伊洛等地。

不仅地处要塞,武昌起义的胜利还为全国人民对全新的中国振奋了士气。也正是因为如此,武昌在孙中山的心中一直有着深刻的地位。但武昌也并不全是优势,武昌也有其天然的城市缺陷。孙中山曾提出这里没有天险,并且地势较为低洼,因此若是此后真的定都在这里,都城将很容易遭受水患。可能这也是最终民国没有定都于此的理由之一。

半年后在南京的一次讲话中,孙中山又提出了同半年前截然相反的想法。认为南京是长江的要地,交通十分便利。同样是江南水乡的上海,虽然经济发展的要比南京好的多。但是作为都城而言实在有些过于偏僻,如果日后遇到了什么战事,那么将没有可以退守的地方,因此难以保全国家。而武昌呢,尽管地点十分适中,但还是要稍微逊色于南京。南京占据着长江流域最为险要的地势,又有江阴、镇江两处炮台相守,能够最好的把控海上的利益。而武昌则能够更好的获取铁路的便利。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经济方面,从经济上来说武昌没有大米等粮食的种植基地,还需要从外地运输大米,而南京则是鱼米之乡。同理呢,北京也是不产米的,如果定都北京更加是需要从南向北来运输,再加上北方人多,因此运米的费用将会非常昂贵。而定都南京就不会有此花销。当然实际上在孙中山的眼中武昌和南京两个城市做首都是各有千秋的。在更多的情况下这两者都是孙中山心目当中比较好的一个选择。

称雄亚洲的建都选址
除了之前提到的武昌与南京以外,孙中山还曾提到过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可以说是我们很难预料到的城市,但与此同时也体现出了孙中山的雄心壮志。这个城市就是位于新疆的伊犁。孙中山曾经和章太炎有过一次关于建都的谈话。这次谈话也被记录在《与章太炎的谈话》一文当中,其中就提到,中国要是想在日后成为整个亚洲的霸主,那么首都的首选就是建立在伊犁。

没错,就是这个西部城市,就是那个左宗棠抬棺出征也要收复回来的地方。以我们现在对中国首都的构想,无论是武汉还是南京都好像和繁华都市是能挂上边的。但伊犁这个偏远的西部城市,也从未做过任何一朝的首都,实在是很难和首都一词联系起来。但这也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眼光比起孙中山先生还是有些狭窄的,孙中山先生提出建都伊犁是有着非常深远的考虑的。伊犁早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建立城市,当时还叫做惠远。

伊犁一直是新疆的一个重要城市,商业的发展十分兴盛,南来北往的商客云集于此,非常有发展前景。因为伊犁地处面积大,幅员辽阔,城墙也十分坚固,是非常适合建立都城。更重要的是,按照孙中山当时的分析。在关中地区建立都城,最远只能够控制到蒙古和新疆地区。但要是想冲击整个亚洲,那么关中地区就会显得过于狭小了,这就需要一个大的城市才能够管理亚洲的国土。

足以见得孙中山早在决定都城时就已经有了称雄整个亚洲的想法了。不仅如此,这座城市还有额外的附加优势,那就是能够避免同西方之间的直接冲突。从地理位置上隔绝了沙俄和英美等国家对中国西部的侵略想法。

结语
时光流转,孙中山当时对于建都的很多想法并没有得以实现,最终民国还是建都南京。

但是在孙中山先生的众多思考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先生对于中国未来的期许与雄心。现在许多人已经不知道这段故事了,如今国家在一带一路方面十分重视西部城市的发展,这也足以见得孙中山先生当时的远见。总的来说,孙中山对于民国建都问题做出了多方面的考量和论述,强调了建都地点的战略价值、地理位置、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建国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