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泉州小吃,与清代名将有不解之缘,你绝对想不到!
常见的泉州小吃,与清代名将有不解之缘,你绝对想不到!
闽南有一种风味小吃,它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那便是满煎糕。
看到“满煎糕”,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仿佛就能让人闻到那淡淡的甜香。它的起源,早已融入了闽南的文化血脉之中。面粉、蔗糖、花生仁,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却在匠人的手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白芝麻、苏打粉、泡打粉、水,这些辅料的加入,更是让满煎糕的口感与味道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闽南的街头巷尾便弥漫着满煎糕的香气。那香气,淡淡的、甜甜的,仿佛能唤醒沉睡中的味蕾。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步行或骑车,只为那刚出炉还冒着香气的满煎糕。
满煎糕呈锥形,内似蜂窝,松软可口。每一口咬下,都能感受到那满满的幸福感。夹层中的香甜,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在冬春季节,满煎糕更是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佳点。喝上一杯刚榨好的豆浆,配上满煎糕,那滋味,足以让人忘却世间的烦恼。
满煎糕
这道看似寻常的小吃
实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它的历史脉络
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且悠久
时光回溯至宋代嘉泰元年,那是一个充满风雅与诗意的时代,居士张约斋在其著作《赏心乐事》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宋宁宗赵扩执政的时期,正月孟春的杭州,春意初萌,万物复苏。那时的人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日煎饼会”。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集会,更是当时人们庆祝新春、祈求幸福的重要方式。夜幕降临,繁星点点,人们围坐一堂,欢声笑语中,煎饼的香气四溢,弥漫在空气中。那些煎饼,或许就是如今我们口中的满煎糕的雏形。它们用简单的食材制成,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人们用心制作,用情分享,每一口煎饼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月光如水洒满大地,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煎饼的喜悦与温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那些煎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传承。
如今,时光流转,满煎糕已经成为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每当品尝这道美食时,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感受那份纯真与美好。
但真正的“满煎糕”的出现,与清代名将左宗棠有着不解之缘。
咸丰五年的福建,正值太平军侵扰,烽火连天。左宗棠,这位清代名将,肩负重任,于马尾创立了造船厂,并力荐汉人沈葆祯主持大局。清兵们每日疲于奔命,战事紧张,粮食供应成为一大难题。左宗棠深知,要让清兵们有力气作战,且不扰民,必须找到一个既方便又营养的食物来源。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当地盛产的蔗糖和花生仁。这两种食材,福建人常用,却从未想过将其融入面饼之中。左宗棠却独具匠心,决定对传统咸面饼进行革新。他摒弃了卷大葱、沾辣椒的旧习,转而将蔗糖的甜美与花生仁的香脆融入面饼之中,创造出了全新的满煎糕。
这种满煎糕,外皮金黄酥脆,内馅甜而不腻,香酥可口。更重要的是,它易于携带,能够长时间保存,非常适合清兵们在海上练兵时食用。每当海风轻拂,清兵们便会取出满煎糕,咬上一口,那甜蜜的滋味仿佛能驱散所有的疲惫和困苦。宗亲中也有前往泉州清军驿驻扎的,他们将这种美味的满煎糕带到了那里,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特色小吃。随着时间的推移,满煎糕逐渐在闽南地区流传开来,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小吃摊,都能见到它的影子。
光绪九年,风云再起。左宗棠再次挥师福建,誓要驱逐外敌。他派遣老部下王鑫之子王诗正组军潜入台湾,与在台南的法军展开较量。而这次,满煎糕也随王部传入了台湾,成为了将士们心中的一份寄托和希望。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满煎糕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承载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战斗意志。每当他们咬下一口满煎糕,仿佛就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守护家园的决心。
虽然战火已远去,但满煎糕依然流传在闽南一带,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延续。如今,满煎糕已经成闽南地区的一张名片。无论是在城市的繁华街道还是乡村的田间地头,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的见证。
每当品尝满煎糕时,我总会想起那些关于它的故事和传说。那淡淡的甜香,仿佛就是历史的味道,让人沉醉其中,细细品味这份甜香中的历史韵味,感受那份属于闽南的独特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