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让文物说话:蔡锷出生地在邵阳市大祥区不容置喙
重磅!!!让文物说话:蔡锷出生地在邵阳市大祥区不容置喙
在蔡锷诞辰140周年之际,关于其出生地的争议再次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大量珍贵文物、档案、史志和学术研究,试图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真相。
今年是蔡锷诞辰140周年,蔡锷于1882年12月18日诞生在宝庆府邵阳县东之亲睦乡蒋家冲蔡桥头蔡家老屋的偏房,即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的蔡锷故居(现已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故居出生地皆为官方和学术界现所公认,早已不存在争议(有官方、学界主流、蔡家后人公认和认可,亦有众多学术研究成果和文物史料为力证),而在邵阳某县的民间,部分人士因为对文物史料的发现不够全面,却存在着误解,认为蔡锷生于武冈山门大坝上,即今洞口县水东乡杨湾村大坝上,其依据是以出土文物《蔡锷分路碑》为力证,甚至还引起了某县民间的热议。
蔡锷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湖湘文化重要领军人物、共和国的革命烈士。一位著名的近代名人,历史时间相距不远,文物档案史实清晰,却出现两个出生地,更有甚者,瞎编乱造,忽视史实证据,连蔡母王太夫人姓名和出生地也一并更改(后续会公布相关文物史料),以讹传讹,混淆视听,这是极其不严肃的事情,也是对蔡锷将军英雄形象的亵渎,出生地争论焦点的升级必将是将革命烈士蔡锷的伟大形象拖入名人故里之争的喧嚣,让世人所不耻,诚如《人民日报》评:“名人故里之争是吃相难看的文化“啃老”。任何受利益驱使的故里之争,恐怕都是对历史文化的不敬、亵渎、戕害。而敬畏、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并努力创造新文化,才是应有之举”。
在蔡锷诞辰140周年之际,我们将通过大量珍贵文物、档案、史志、学术研究等方面成果做系列报道来正本清源,去伪存真,以期平息争议,还原历史本真,尊重客观史实,告慰蔡锷将军爱国英灵,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蔡锷爱国精神。今天,我们从揭秘文物史料出发,以物正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让文物说话,回顾蔡锷出生地历史的真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锷故居、公馆和墓》档案中明确记载邵阳市大祥区蔡锷故居为蔡锷的出生地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06〕19号),公布蔡锷故居、公馆和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分布于邵阳市大祥区的蔡锷故居、洞口县的蔡锷公馆和长沙市区的蔡锷墓合并公布,并在说明词中明确记载邵阳市大祥区蔡锷故居为蔡锷的出生地,国家文物局和湖南省文物局在近年来出版的文物档案图书中皆有记载,而国务院公布的说明文字,必定是经过国家层面的认定,对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做过科学评估和鉴定的,其真实性代表着官方认可度。(国家文物局编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6卷 第6批[M], 北京:文物出版社; 湖南省文物局编.:湖南革命文化遗产图典[M], 2016岳麓书社 ; 湖南省文物局编. 湖南名人故居与遗迹图典[M],长沙:岳麓书社, 2015.12.)。
国家文物局档案对蔡锷故居、公馆和墓的说明词,明确记载邵阳市大祥区蔡锷故居为蔡锷出生地
蔡锷分路碑并不是出生地的力证,而是蔡锷生平的线索,与很多文物史实互相佐证。
2001年5月16日,洞口县水东乡大坝上发现刻有光绪九年二月(1883年3月)立的蔡艮寅相关字样的分路碑,当时洞口县文物局黄慧湘在《中国文物报》发表“发现蔡锷分路碑”文章,并结合《邵阳蔡氏三修族谱》和邵阳著名文史专家、湖南省文史馆员马少侨先生于1999年在邵阳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合编的《邵阳历史钩沉》中的文章《蔡锷故乡访谈录》(原载《文史拾遗》1999年第1期)片段断章取义来推论蔡锷出生洞口水东乡大坝上。
从文物角度出发,蔡锷分路碑并不是出生地的力证,而是蔡锷生平的线索。
一是碑文中并未提及蔡锷出生地,仅能说明光绪九年在此地立此碑,分路碑文字为阴刻正楷,上方为横刻“长命富贵”四字,以下为竖刻两行字对称: “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右走石下江,左走山门,信士蔡正陵男艮寅,光绪九年二月立”。而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剑农、邵阳近代文献学家刘达武(蔡锷曾经的部将)与蔡锷家属及生前好友等编辑的民国《蔡松坡先生遗集》年谱中对蔡锷出生地档案记录明确记载了(详见邵阳市档案局档案,档案号:443081-0S10-1923-Y-2-00013-0001。)
针对分路碑的学术探讨,最终以松坡图书馆老馆长涂玉书《邵阳蔡锷不容置喙》(2015年邵阳学院学报发表)一文利用广泛史料证据论证了分路碑的真正价值和蔡锷生于宝庆府邵阳县东之亲睦乡(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蔡锷是祖籍、出生地和籍贯都是今邵阳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该文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蔡锷分路碑全文并无蔡锷出生地记载
“发现分路碑”原文,作者受文物史料的局限,其中推论和断章起义的内容多
民国《蔡松坡先生遗集》对蔡锷出生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 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 )的明确记载。
民国《蔡松坡先生遗集》对蔡锷出生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 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 )的明确记载。
松坡图书馆老馆长涂玉书《邵阳蔡锷不容置喙》(2015年邵阳学院学报发表)成为史学定论(全文请百度搜索可观看)
二是“发现分路碑”作者阅读马少侨《蔡锷故乡访谈录》文章时断章取义,史实是分路碑恰恰为蔡锷一岁从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到水东大坝提供了文物佐证。文中标题为:蔡锷于一周岁时迁徙山门,文中内容提及:在现有资料中较为可靠而又有旁证可据的,是蔡锷于出生后的第二年即一周岁时由邵阳祖籍迁居山门,民间普遍传说,蔡父正陵率妻子,用箩筐挑着一子一女来山门,即挑着蔡锷的姐姐荣闺和蔡锷。
迹与“蔡
马少侨《蔡锷故乡访谈录》记载的蔡锷一周岁由宝庆邵阳迁徙武冈山门的记载
锷分路碑”相应证,事实完全吻合。蔡正陵在山门的金兰兄弟、居停主人杨扶云之子杨济民等在祭蔡母文中说:“光绪九年癸未(1883),湘泉公(正陵)与太夫人携长媛荣闺、冢嗣松坡迁武冈,旅居敝村青山铺,与先考扶云公结兰契。越岁甲申(1884)迁大坝上。重以主宾,情同昆仲。”(见封面影印件)口碑传说与文字资料可以互证。
《邵阳蔡母王太夫人荣哀录》 中蔡家 世交杨济民述光绪九年蔡家由邵 阳 迁武冈 (今洞口山门镇) 的 档案 记载(邵阳市档
四是文物1916年11月版《湖南大公报》中记者李抱一在蔡锷逝世后在蔡家采访文章《蔡松坡先生小史》与“蔡锷分路碑”相应证,事实完全吻合。李抱一是蔡锷生前同乡好友,其在文中记载“蔡锷世居宝庆小东路蒋家冲,父轶其名,业小贩,母王氏,先生周岁,家贫甚,衣食且不给,父以武冈谋生较易,挈妻子往抵山门,赁杨氏宅居焉”。
邓江祁《蔡锷集外集》收录的1916年11月版《湖南大公报》刊登的《蔡松坡先生小史》
五是“发现分路碑”作者文章中提及《邵阳蔡氏三修族谱》内容与原文史实严重不符,以此来推论蔡锷出生地更是错误之谈。根据云南民族大学谢本书教授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邵收集的《邵阳蔡氏三修族谱》(原为著名文史研究专家毛注青和陈新宪先生发现,现为邵阳市大祥区蔡锷故居管理局馆藏),内容提到:余族有松坡公者,为特出之士,其先世居城外小东路蒋家冲(即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至其父正陵公,始携眷经商武冈山门。而不是“发现分路碑”作者文章中所言“居城北旦地,洪杨之乱(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转徙邑东及武冈山门”。
《邵阳蔡氏三修族谱》明确记载:余族有松坡公者,为特出之士,其先世居城外小东路蒋家冲(即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
综上所述,通过对官方文物档案的揭秘和对蔡锷分路碑文物内容的解读和相关文物的联系,我们对文物和史料真实性的全面还原,澄清史实,可以确定蔡锷出生于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的蔡锷故居是毋庸置疑,不容置喙的。而摒弃断章取义和以讹传讹,蔡锷分路碑的出土恰恰是对蔡锷生平轨迹做了补充,为蔡锷一岁从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到水东大坝提供了线索,而蔡家是来武冈山门地区经商谋生的,属于侨居和旅居,往返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的故乡也是有可能的。此外,分路碑的真实性,在邵阳是有争议的,民间多有传闻是后人伪造,但目前还无实际证据可言,因为历史和历史小说中诸如“鱼腹惊现陈胜王、石碣村出土一块大石碑,上面写满了天罡地煞的名字”来实现某种目的之事古来有之,较之洞口县现有的在民国时期立的蔡母及其他蔡氏族人的墓碑风化侵蚀严重,这块清末的分路碑却保存的极其完好。
今天我们应该做到尊重历史,去伪存真,摒弃旧有的地域成见,自觉维护好革命烈士蔡锷将军的伟大形象,加强对蔡锷将军生平业绩和爱国精神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好松坡精神。(未完待续)
蔡锷分路碑
蔡锷祖母颜氏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