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相亲大会"到现代"线上相亲":中国相亲习俗的千年演变
从唐朝"相亲大会"到现代"线上相亲":中国相亲习俗的千年演变
正月初九迎来了年后开工的第一天,而一则新闻却令手机前的各位大跌眼镜,民政局竟迎来了离婚高潮!民政大厅里一对对面挂愁容的夫妻接踵而至,如此局面实在令人震惊。网友们好奇:“每逢过年必相亲!怎么又兴离婚了呢?”大家不禁对相亲开始质疑......
从古至今相亲就是大多人择偶的首要途径,而相亲近些年也快成了年轻人的“噩梦”。每逢过年不是催婚就是催生,因此也就有了“每逢过年必相亲”的结论。那么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相亲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一、从古至今“相亲习俗”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相亲习俗更是不例外。对待爱情,中国人的骨子里是传统又浪漫的。传统在于,中国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浪漫又在于,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开放与热情,但又不乏含蓄与真情。
那么从古至今,我国的相亲习俗到底是怎样演变的?
1. 唐朝“相亲大会”
唐朝盛世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唐玄宗在位时期,唐朝经济发展达到鼎盛,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在世界上更是堪称一流水平。那么在那样一个开放包容的时期,人们是如何相亲的呢?
唐朝有一个传统佳节——“三月三”,也叫上巳节,人们习惯性称这一天为“相亲大会”。每年阴历三月初三,家家户户的未嫁女和未婚男都会在父母的带领下到街上参加相亲大会。年轻男女们会在这一天精心打扮,盛装出席,希望能够一举找到自己心仪的另一半。网友表示:“原来古人也饱受着‘催婚’的摧残。”这么看来,唐朝的相亲大会简直就是现在人们口中的“大型社死现场”。
那么怎样才算是“相亲成功”?三月初三这一天,未婚少女们都会拿着一朵芍药花,如果遇到心仪的男子,女子则会把芍药花递给男子。男子接受了女子的芍药花,那就说明两人心意相通可进一步发展;而如果男子拒绝了女子的芍药花,那则说明二人缘分未到。其实在古代并没有“恋爱”一说,接受了芍药花基本就意味着许定终身。一个月内男方父母准会带着聘礼及媒人到女方家下聘,如此一来,两人的婚事就基本定下来了。
2. 宋朝的相亲文化
转眼来到宋朝,宋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虽不如唐朝那般鼎盛,但国人的文化素养普遍偏高,唐宋诗词更是人人传诵。宋朝时期,女子以清瘦为美,唐朝则以肥胖为美,因此在相亲文化方面宋朝也不如唐朝那般开放,人们常常以文化交流来表达爱意。
宋朝的年轻人经常组织诗词歌会,大家定准日期,每月逢五便会相聚在固定的地方,一同作诗赋词。大多情况下,参加这类聚会的年轻人们基本都是达官显贵的后代,从小受教有方,因此在择偶方面也会颇为传统。女子们往往喜欢官僚氏族,男子们也往往中意名门闺秀,从一个人的诗词歌赋便可知晓此人的脾气秉性。
除此之外,宋朝的年轻人们还喜欢“游园”,想必通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大家便可知晓宋朝人惬意潇洒的生活风趣。每逢春季,年轻人们骑马射箭、相约出行,在日常的交往中大家了解彼此的行为习惯,以实际交往的方式确定恋爱关系,直到许定终身。但和唐朝如出一辙的是,宋朝也逃脱不了封建的“牢笼”。
虽说相亲文化发展至宋朝已经开始有了实际意义上的恋爱过程,但中国人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后婚姻到底是否成功还全在父母的一句。因此宋朝也讲究亲自登门面见的相亲方式,只要父母满意,子女便也只能顺从长辈的意思。这也是大多贵族子女婚姻不幸的开端。很多氏族大家为了家族前程不得已以子女的婚姻为筹码来换取整个家族的荣华富贵,而在这个过程中,牺牲最大的则是年轻人的幸福。中国人的相亲文化虽含蓄浪漫,但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悲痛,这便是宋朝的相亲文化。
3. 明清的“抛绣球”
相信大家都熟悉琼瑶剧《还珠格格》中的这么一个场景。小燕子和紫薇陪着皇阿玛出京环游,在闹市区遇见了这么一桩喜事,一个府上的小姐用抛绣球的方式来选择佳胥,谁接到了绣球,谁便是这家小姐的未来夫君。
氏族小姐头顶红盖头站在闺楼之上,楼下的人则是一片哄闹,小燕子也加入其中。从哄闹的人群口中得知,这家小姐年过30还未出嫁,让父母愁坏了,只能出此下策来选择如意郎君。氏族小姐鼓足勇气抛下了绣球,希望绣球能够落入一位倜傥公子手中,但谁曾想滑落的绣球却落入了街边的乞丐怀中。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家纷纷向他扔去臭菜叶,吵闹着:“身为氏族,更应说话算数。”最后皇阿玛出面做了主,街边乞丐摇身一变成为氏族大家的成龙快婿。乞丐在经过一番精心打扮之后就像换了一个人,气质根本不输正儿八经的公子哥。氏族小姐更是眼前一亮,两人就此便许定了终身。
其实电视剧里演的也确和清朝文化一样,抛绣球相亲的方式在清朝备受大家喜爱。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规矩,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文化风格。抛绣球的方式虽说随意性很大,但也能够反映出人们在相亲文化上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不再拘泥于以往的“一言独大”,而是让择偶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就此中国古代的相亲文化到清朝结束,时间也来到了近现代。那么此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相亲的呢?
二、现代社会是怎么相亲的?
清朝没落之后,我国的封建社会就此结束,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们自由恋爱越来越多,相亲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大街上、公园里有了专门的相亲角,社会上更是出现了“相亲俱乐部”等类似的组织。一些老年人觉得这些相亲方式“拿不上台面”,但大多现代年轻人却热衷如此。因为我国男女人数比例并不相当,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人“打光棍”,因此相亲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兴盛。
在我国刚刚建立不久,自由恋爱备受人们喜欢,但是自由恋爱却不代表着婚姻自由。在结婚时,要经过组织上的考验以及同意,二人才能成为合法婚姻。可以说,以前的婚姻是经过了组织考验的,含金量似乎更高。那个时期的人们对待爱情也相对于现在更加真情和纯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回到现代社会,零零后已经拿上了结婚证,甚至一些零零后都离婚了九零后还未婚。大龄剩男、大龄剩女越来越多,相亲成了人们的生活常态。现在的相亲方式早就脱离了固定的模式,“线上相亲”成为热潮,相亲网站、相亲群聊数不胜数,通过手机人们就能找到另一半。
短视频的掀起也成为了大家分享生活的渠道,不仅能够通过文字反映心情,更能用用图文以及视频的方式充分展现生活,更加方便了相亲,方便了别人认识自己。很多网友反应:“我就是通过短视频认识到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半。”
从古代到进现代,再从进现代至今,相亲文化经久不衰,相亲文化更是在逐步开放和包容。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相亲?小编也整理了以下几条攻略。
三、年轻人的相亲攻略
首先,年轻人应明确自己的择偶标准,在为他人设定标准时,不妨先对自己进行充分的介绍。从姓名年龄到身高体重、家庭工作,做详细的说明后再来匹配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其次,相亲要讲究方式方法,鸡蛋更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妨几种方式同时开工。在日常工作中多向大家散播自己相亲的意愿,同事们往往在饭局上就能传播出你的单身信息,由此牵线搭桥。网络上,多通过短视频等其他方式展示自己来招引优质的对象。线下更可去相亲角尝试了解如今的相亲市场,以便针对自身条件查漏补缺。
最后,要端正择偶心态。爱情虽不是必须的,但就大多人而言,爱情这条路却是迟早都要走的。只有珍惜自己,热爱自己,才能学会爱他人,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结语
以上就是关于相亲文化的发展,大家对此有何感想呢?在详细了解了我国的相亲文化发展之后,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够不要再谈“相亲”色变,希望大家对相亲有客观的认识,必要的时候更应主动相亲,主动择偶,尝一尝爱情的甜,尝一尝生活的美。对此大家还有哪些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