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制米尺,“量感”方寸间——二年级数学操作实践活动
巧手制米尺,“量感”方寸间——二年级数学操作实践活动
聚焦“双减”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通过经历、体验各种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是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举足轻重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测量问题,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也是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但是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和循序渐进地培养。
为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悟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体验测量工具的作用及意义,促进策略意识的形成,二年级开展了“制作米尺”实践活动。
一、“身”临其境,“尺”度世界
小小的身体,大大的神奇。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中都藏着能度量长度的尺子。像一拃、一步、一尺这样的,我们就叫作“身体尺”。小朋友们用“身体尺”、直尺、软尺等各种各样的尺子,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孩子们动手测量,有趣又有意义。
二、自制米尺做中学
1.做一做自己的米尺
学生们化身小小设计师,巧妙构思、学以致用,认真画刻度,写数字,用鲜艳的颜色为米尺增彩,用可爱的图案装饰,卷起来的米尺,折起来的米尺,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拿住的米尺......在这个夏天熠熠生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孩子们精彩纷呈的作品吧!
2.用一用“我们”的米尺
有了自制的米尺,小小测量师们走进生活,认真测量起电视机、餐桌、客厅、等身边常见的物体长度,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测量书桌的长和宽、一臂长、一步长,量一量教室里的黑板、讲台、教室、门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更为本单元解决问题的学习做好铺垫,找出标准参照物进行比较或推测。测量可真有意思呀!你看,他们量的多认真啊!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数学学习不只局限于纸上,更应该跃然于生活之中,在“量感”的形成过程中,更要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经历感知、体验。一把米尺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孩子们通过米尺和丈量身边物体等一系列操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估计和测量的活动经验,深刻体会到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切实让量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本文原文来自nhx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