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兰州鼓子
鼓声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作为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它以北京八角鼓子为基本原型,传入兰州后吸收了当地流行的陕西眉户、兰州小曲等元素而逐渐形成。兰州鼓子的曲目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咏赞景物等多个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性。
兰州鼓子
提到甘肃音乐非遗,可不能漏了兰州鼓子。陇韵文化工作室的第三站走进兰州鼓子,让我们一起探寻兰州鼓子的前世今生吧!
基本档案
- 大名:兰州鼓子
- 别名:兰州鼓子词、兰州曲子,简称鼓子
- 名字缘由:它以北京八角鼓子为基本原型,传入兰州本地后又吸收了当地流行的陕西眉户、兰州小曲等元素而逐渐形成。
- 属性: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
- 内容:兰州鼓子的曲目,搜集到的已超过一千种,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咏赞景物、喜庆祝颂之类。主要有闺情曲、英雄曲两类。另外还有些反映消极出世思想的,当是出于封建文人之手。
历史资料
- 起源:兰州鼓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比较趋同的观点认为,它以北京八角鼓子为基本原型,传入兰州本地后又吸收了当地流行的陕西眉户、兰州小曲等元素而逐渐形成。
- 地域:发源于兰州,流布于兰州周边的皋兰、榆中、白银、定西、临洮等地区。
- 演唱民族:汉族为主
- 分类:兰州鼓子的音乐包括十大调,这十大调是:鼓、词、悲、胯、越、平、勾、荡、令、百。目前收集到的兰州鼓子十大调所包含的曲牌总共有70个,分为四大类:牌调类34个,越悲调类18个,平调类15个,杂调类3个。
- 演唱特点:兰州鼓子以兰州方言为语音行腔,有较完整体系。兰州鼓子的板式有整板和散板之分。不同于戏曲的梆子腔体,其节奏有单拍子、复拍子和混合拍子,衔接自然,过渡流畅,唱腔中还有帮腔的曲牌体例。鼓子前辈们还总结出了一套“五音”的演唱技法。这五音是:鼻音、喉音、齿音、唇音和舌音。
传承困境与文化价值
兰州鼓子的传承困境:
缺乏继承人:大多数兰州鼓子往往流传于乡镇、村落,在城市中多流行于茶馆,它自娱性强,但是很少被大众所接受,通常多为老年人所喜爱。表演兰州鼓子的民间艺人也在不断减少,虽然政府想壮大继承人的队伍,但是现在看来继承人的队伍已经出现了老化的趋势,因而兰州鼓子要想继承下去,必须解决缺乏年轻“血液”的问题。
演唱曲目单一:兰州鼓子所演唱的曲目冗长且形式单一。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发展,人们更喜欢新潮、有趣的表演形式,但兰州鼓子的表演形式较为单调,个别曲目演唱时间过长,没有相应的辅助,并且字少腔调多,所以会有听众不懂演唱者在演唱时想要表达的意思,缺乏大众吸引力,这也是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
后现代文化的冲击:兰州鼓子受到后现代文化的冲击,这是兰州鼓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符号性被逐渐取代的表现。后现代包罗万象,先人将文化进行建构,使其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传承和发展模式的价值体系,而通过后人的不断重构,使文化得到发展。我们作为文化的享有者,一直履行着解构文化的职责,所以在此基础上,文化的吸收显得更加重要,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娱乐主义观念,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不断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文化构成,在文化中诞生的古老艺术形式,却在文化的不断更迭中,逐渐演变成符号化的“遗产”。
兰州鼓子的文化价值
兰州鼓子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俗到雅、又从雅变俗的过程,在我国曲艺发展的历史上走了一条较为特殊的嬗变道路,不论其唱词、音乐或是表演形式,都具有很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性,这也是研究兰州鼓子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
发展现状
- 地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兰州鼓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非遗类别:曲艺类
- 目前传承方式:2011年开始,兰州市非遗中心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实施散点保护的方式,确认和命名了兰州鼓子什川传习所、水阜传习所、七里河传习所、安宁传习所、榆中南山传习所和金城关传习所,每个传习所聚集了十几到二十多不等的鼓子好家,构建起了布局相对合理的兰州鼓子传承网点。
- 价值:兰州鼓子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流传在兰州的各县区,活跃在城乡的家庭院落、茶馆酒肆,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其音乐旋律古朴典雅,悠扬动听,内涵丰富,回味无穷。音乐系统完整不零散,形式不落俗套。其中蕴含着历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凝聚着无数长期艺人积累的艺术结晶。
研究兰州鼓子的艺术特色与发展历史对于保护和开发古丝绸之路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兰州鼓子唱词内容质朴,表演气氛热烈,是兰州地区家喻户晓的曲艺形式,对于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上便是兰州鼓子的部分介绍
下期我们将为大家带来
兰州鼓子的实地采访
敬请关注
回荡兰州街巷
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是记忆的符号
是血脉的纽带
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更是无尽的创造与奋斗
参考文献:
[1]夏瑾.“兰州鼓子”的研究现状及传承发展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245-246.
[2]任重.兰州鼓子:艺苑奇葩 金城正声[NI.甘肃日报,2018-02-27(007).
[3]刘敏,兰州鼓子演唱特征研究[J].大众文艺,2017,(22):38-39.
[4]兰州市文化局、兰州市文协合编,兰州鼓子.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62年8月第一版.
[5]苏丽华,路生,魏周延、黄土地上的乡音[N].兰州晚报,2003年8月9日13版.
[6]王正强.兰州鼓子0.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8月.
[7]崔宝山,兰州鼓子的兴衰0兰州文化,1996.
[8]康健民.“兰州鼓子”源流及其现状浅析.中国音乐,2002年第4期。
[9]兰州戏曲志编委会编辑出版,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兰州分卷[M].兰州戏曲志,1993年12月
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