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弄」是一个好的住宅设计概念吗?
「里弄」是一个好的住宅设计概念吗?
里弄是天津独特的居住片区,由巷子和住宅组成,具有高密度、围合感强等特点。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里弄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居住条件差、私搭乱建等。本文将从里弄的概念、面临的问题以及设计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什么是里弄?
里,指的是居住片区,比如三德里、佳音里;弄,指的是巷子。里弄指的就是居住片区中的巷子,它是个偏正复合词。不过多数人理解的里弄是指里弄(巷子)加上里弄住宅,也就是整个居住片区。巷子和道路不同,它比道路的尺度要小、围合感更强、转折往往也更多(所谓的空间深度),以上这些特点让里弄在承载交通功能以外还起到沟通邻里交流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生活气息,曾经带外专业同学到天津的某些里弄里走了一圈,他跟我说:“这才是天津。”说的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里弄住宅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高密度。它一般是给不那么有钱的人住的,有钱的人都住独栋别墅去了。下图中红色区域内就是里弄住宅(图中还有一些也是,没有标出来),从肌理上来看,里弄住宅往往都会占满整个地块,在其中留出巷子来,这和其他建筑还是很不一样的。
涂黑的表示建筑,里弄住宅的体量较小,长条状的是联排住宅,户型相似并在一起,这些散块往往贴着地块边界修建,密度较高,这样可以安排下更多的住户。黑色块之间的是巷子,宽宽窄窄,曲曲折折,沟通起各个住宅。
里弄面临哪些问题?
如果要讨论“里弄”这个话题,就需要把里弄住宅和“里弄”分开来讲,一个是建筑实体,一个是户外空间。
里弄住宅
天津的里弄住宅大多数可以追溯到租界时期,比如法租界的里弄住宅是在 1928 年左右规划和修建的。这些住宅的户型、服务设施已经相当老旧,里弄住宅的居住条件极差,现在在这里居住的居民大多为两类:原着居民(继承了家族在此处的房产)和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房租便宜)。我们的每次调研都会被误认为是房管中心搞拆迁的,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里啥时候能拆?”
里弄
也就是这些巷子,不同尺度的巷子能够带来丰富的室外空间氛围,比如有些宅后留出的消防通道往往仅容一人通过,狭窄紧促,基本没有人在这里停留。巷子再宽一点,这给了人们会停下来说话的可能,就会产生人与人的交流。空间最为精彩的是巷子加院落的模式,这时候就会有人在巷子里晒太阳、下棋,有的会在院子和院子之间架上架子,种上攀援的植物,很有生活气息和场所氛围。此外,巷子转折次数也会影响室外空间的氛围,如果是一条笔直的巷子,你会感觉它是为大家所公用的,进入巷子不会有闯入私宅的感觉,如果再多几次转折,这时候你就会想: 这是不是私人的院子,我可以进去吗?虽然已经走过很多里弄,每次遇到这样的巷子,我还是会很小心翼翼。但是有些巷子有严重的私搭乱建,比如鸟舍、小厨房等,它们挤占了原本的巷弄空间,对里弄无益。
宽一点的巷子,一群儿童在玩耍
巷子一侧有院子,一老人在观察窗框的制作
巷子两侧都是院子,尺度很好,这里会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所以,“里弄”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里弄住宅居住条件很差,急需改善;很多里弄的户外空间尺度很好、场所感强(甚至新设计的也没有原来的尺度好)。
里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都被拆除,或面临着拆除,虽然这些里弄也是历史遗产,但大家还是更重视重点保护单位。这些历史遗产是该拆呢,还是保留呢?
关于里弄有哪些设计方向?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设计方向。我认为多数里弄还是应该保留的,那我们能做什么呢?
1)对现有里弄住宅进行改造。既然里弄的外部空间比较重要,那我们可以保留里弄建筑的“皮”,对室内进行改造,而且里弄住宅有很多是联排住宅,新的户型设计可以被很好的复制。
2)增加里弄住宅的公共空间,或者做成主题社区。可以结合大数据等的前期研究和分析,根据所得结论安排公共空间的位置和功能,设计公共空间时可以拆除一部分旧有较差的(户外空间)住宅,也可以保留外皮,用拼贴的形式,将新立面嵌在外立面上,如玻璃幕墙,或者从外皮中穿盒子等,以此来活化商业空间的氛围,也能有一定的特色。
3)拆除私搭乱建,对旧有空间较好的巷子予以保留,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修缮,或结合室内空间进行重新设计,但动作应小。董功“798 木木美术馆入口改造”这样的形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