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江湾小学馆校协同实践育人路径的启示
案例分析:江湾小学馆校协同实践育人路径的启示
博物馆作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宝库,为学校实践育人提供了广阔空间。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江湾小学积极探索馆校协同的实践育人路径,通过创新课程设计、拓展育人空间和完善保障机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这一实践为其他学校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创新实践课程设计
(一)学科课程融入博物馆资源
江湾小学将博物馆资源引入学科课程,打破学科壁垒,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例如,在科学课《生物的多样性》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博物馆,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设计并制作鸟窝。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发研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杭州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分类开展研学活动。例如,在文化艺术研学中,学生走进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体验戏曲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社会历史研学中,学生寻访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这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成长。
二、拓展实践育人空间
(一)问题探索空间
学校设计真实、开放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进行探究。例如,在数学课《认识人民币》中,学生到博物馆采集人民币图片,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这种探究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劳动体验空间
学校与博物馆共建劳动体验空间,如校内食育工坊和农耕园。学生在这些空间中参与劳动实践,学习农业知识和烹饪技巧,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例如,在传统美食节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美食文化,计算食材成本,制作美食,提升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虚拟仿真空间
学校利用博物馆的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例如,学生在浙江省博物馆观看女性图像展,通过AR智能眼镜感受良渚文化的魅力。这种虚拟仿真体验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理解和审美感知能力。
三、健全实践育人机制
(一)多方联动,夯实育人阵地
学校与政府、博物馆、家庭等多方联动,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例如,学校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博览馆合作,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将博物馆实践与学校学科实践相结合,拓展了实践育人空间。
(二)教师与馆员协同教研
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博物馆研学活动,提升教师对馆校协同的认识。同时,邀请博物馆专业人员参与校内教研活动,共同开发资源和设计活动。例如,博物馆馆员走进课堂,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校园内也能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广东省现代家庭教育研究院认为,江湾小学的馆校协同实践育人路径为全国其他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缔造未来·校家社协同育人”公益项目实施单位、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会员单位,广东省现代家庭教育研究院积极与各方联动,推进实施多个合作项目,输出并传递有价值的家庭教育知识。期待与更多志同道合者共同推进我省乃至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健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提升,以家为轴,为爱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