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油分离器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制冷系统油分离器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在制冷系统中,压缩机润滑油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油被制冷剂带出,进入系统其他部件。游离的油会引发换热恶化、节流阻塞、泡沫淤积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系统性能。为此,通常在压缩机排气口设置油分离器,将油与制冷剂分离并回收利用。本文将讨论油分离器的作用机理、安装位置、结构类型等,介绍离心式、洗涤式、过滤式和干式等常见油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和适用特点,并对比分析了其优缺点。
(示意图,不对应文中任何具体信息)
为什么油分离器那么重要
制冷系统的压缩机大多采用强制润滑,借助泵或飞溅等方式向运动部件供油,减小摩擦磨损[1]。然而,高速流动的制冷剂会不可避免地携带部分油离开压缩机,进入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等部件[2]。据测试,排气中的含油量通常在1%~8%之间,主要取决于压缩机类型、工况、油品等因素[3]。游离的油会在系统内迁移、沉积,引发一系列不利影响:
- 在换热器表面形成附着油膜,恶化传热性能,导致冷凝压力升高、蒸发温度降低;
- 聚集在毛细管内,堵塞节流通道,减小质量流量,降低制冷量;
- 吸附杂质、析出蜡质,加速管路堵塞,增大循环阻力;
- 随液体制冷剂回到压缩机,大量挥发产生泡沫,淹没吸气口,引起液击损坏;
- 低温下凝固,堵塞膨胀阀,妨碍启动和调节[4-5]。
为解决上述问题,通常采用两种措施:一是选用与制冷剂相溶性好、抗氧化性强的合成润滑油,尽量减少析出倾向;二是在压缩机排气口设置油分离器,捕集携带的油滴并及时回收[6]。本文重点探讨油分离器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油分离器的作用机理
油分离器本质上是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利用油滴与气体在密度、速度、运动方向等方面的差异,通过离心、碰撞、过滤等机理使两者分离[7]。从系统循环的角度看,它具有以下作用:
- 减少进入冷凝器的油量,维持良好的传热性能,降低冷凝压力;
- 防止毛细管和膨胀阀堵塞,保证节流阀正常调节;
- 避免蒸发器内油的聚集,提高蒸发温度和热流密度;
- 及时回收压缩机漏失的油,补充油箱油位,延长换油周期;
- 捕集油中的金属磨屑等杂质,避免磨损,起到初步过滤的作用[8]。
总的来说,油分离器是系统的"净化器",有利于维持压缩机润滑和制冷剂分配平衡,是保证高效节能运行的关键部件。
油分离器的安装位置
油分离器的安装位置需要综合考虑分离效果、回油便利性、设备布置等因素。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布置方式:
压缩机壳体内
多见于全封闭和半封闭活塞式压缩机,利用机壳内的空间设置离心通道或滤网,使漏油在飞溅过程中与气流分离,直接落回曲轴箱。但容积有限,分离效率较低[9]。
压缩机吐出口
最常见的安装位置,紧贴压缩机排气口,使携油气流通过弯管直接进入分离腔体。具有应用范围广、分离效率高、维护方便等特点[10]。
吐出管路中
将分离器接在吐出管的中间,气流依次通过。可在管内预留旁通,便于拆装。分离效率略低于吐出口布置,但便于改造[11]。
冷凝器入口
分离器置于冷凝器前,使冷凝器进口油量最少。一般仅用于对含油量要求极高的场合,或吐出口狭小无法布置时的权宜之计[12]。
贮液器底部
利用贮液器集油的特点,在其底部设置小型重力分离器,使沉降的油滴汇集并回流。属于辅助分离措施,须定期排油,仅适用于含油量较低的系统[13]。
油分离器的结构类型
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油分离器可分为离心式、洗涤式、过滤式、干式等几类,下面分别介绍其结构与特点。
离心式油分离器
离心式油分离器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悬浮的油滴受到指向旋转中心的离心力,被甩向器壁并沉降[14]。具体实现形式有:
- 旋流型:在圆筒形腔体切向进气,使气流作旋转运动,油滴在离心力作用下被分离并沉降至底部。出口设导流板稳定气流,提高分离效率。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适用性广,是最常用的类型[15]。
- 离心叶轮型: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产生强大离心力,油滴沿叶片甩向外缘,聚集在收集环内。转速高,分离效率高,多用于大型系统。缺点是能耗高,噪声大,须定期维护[16]。
- 旋风型:在锥形腔体切向进气,气体绕锥心作螺旋向下运动,油滴被分离至锥壁并流入集油槽。出口设涡流探管,引出净化气体。分离效率高,压降小,但清理不便[17]。
洗涤式油分离器
洗涤式油分离器利用填料或液膜与气流直接接触,捕获气体中的油滴并凝聚分离[18]。常见形式有:
- 填料层型:气体通过填料层时,油滴附着在填料表面,随凝聚液滴落而分离。填料一般采用玻璃球、陶瓷球等,比表面积大,分离效率高。但阻力大,须定期反冲洗,运行成本高[19]。
- 液膜塔型:在塔体内设置液体分布器,自上而下喷淋形成连续液膜,上行气体中的油滴被捕获、凝并,随液膜流入集油槽。液体一般选用与油互溶的有机溶剂,如乙醇等。分离彻底,但能耗高,存在溶剂挥发污染问题[20]。
- 文丘里型:利用文丘里管道将气液两相紧密接触,强化油滴凝并。气体通过喉部时,速度骤增,压力骤降,油滴被液滴捕获。结构简单,阻力小,但液体需单独循环,控制复杂[21]。
过滤式油分离器
过滤式油分离器借助多孔介质的过滤阻留作用,捕集气体中的油滴和微粒[22]。按结构可分为:
- 穿流型:气体垂直通过滤料,悬浮的油滴和杂质被阻留在滤料表面和孔隙中。滤料多采用纤维织物、金属丝网、粉末烧结材料等。流速低,阻力小,但容尘量有限,须定期更换[23]。
- 折流型:气体沿滤料平行流动,惯性作用下油滴撞击并粘附在滤料上。滤料呈波纹状或蜂窝状,撞击几率高,分离效率高,但阻力也相对更大[24]。
- 旋流型:滤芯呈圆筒状,气体切向进入,旋流通过。离心力使油滴migrate to并沉降在滤芯内壁。兼具离心和过滤功能,分离效率高,但滤芯尺寸受限[25]。
干式油分离器
干式油分离器是利用吸附剂的选择性吸附作用,使气相中的油蒸气被吸附并富集,从而达到净化气体的目的[26]。其优点是分离效率高,适用于低浓度油蒸气,能同时脱除水蒸气。缺点是吸附剂容量有限,需定期再生或更换,运行成本较高。常用吸附剂有:
- 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和疏水表面,对非极性有机物(如烃类)有良好的吸附能力。但吸附能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不耐高温[27]。
- 硅胶:表面含有大量硅羟基,对极性分子(如水、醇类)有强烈吸附作用。但吸油能力相对较差,多用于辅助脱水[28]。
- 分子筛:具有规则的晶体孔道结构,对特定尺寸的分子有选择性吸附作用,既可吸附极性分子,也能吸附非极性油蒸气。但价格较贵,再生能耗高[29]。
参考文献
[1] Youbi-Idrissi M, Bonjour J. The effect of oil in refrigeration: Current research issues and critical review of thermodynamic asp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8, 31(2): 165-179.
[2] 刘晓东, 陈光明, 江亿. 氨制冷系统油的循环及影响[J]. 制冷与空调, 2010, 10(5): 93-97.
[3] Peuker S, Hrnjak P.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system charge on the refrigerant and lubricant migration[C]//International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Conference, 2010: 2180.
[4] 江亿, 陈光明, 刘晓东. 油对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J]. 制冷学报, 2013, 34(5): 13-21.
[5] 陈光明, 喻言海. 氨制冷系统油的选择和油分离方法[J]. 制冷与空调, 2007, 7(5): 96-98.
[6] Alofs D J, Jacobs H R, Scheideman F C. Oil migration in refrigeration systems[J]. ASHRAE Transactions, 1979, 85(2): 235-255.
[7] 陈光明, 刘晓东, 江亿. 制冷压缩机润滑与润滑油[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8] 韩雪岩. 离心式油气分离器的设计[D]. 西安: 西安石油大学, 2010.
[9] 罗怡, 陈志钢, 沈炜炜. 全封闭涡旋压缩机油气分离器设计[J]. 流体机械, 2012, 40(10): 36-39.
[10] Xu J, Hrnj ak P. Oil retention and pressure drop of R1234yf and R134a with POE ISO 32 in suction line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Built Environment, 2017, 23(1): 1-9.
[11] Li H, Hrnjak P. Effect of lubricant on two-phase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in microchannel evaporator[J]. 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2015, 8(2): 319-326.
[12] Yun R, Kim Y, Seo K, et al. A generalized correlation for refrigerant mass flow rate through adiabatic capillary tub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2, 25(8): 1128-1139.
[13] 罗怡, 陈志刚, 田晓庆. 螺杆压缩机用旋风式油气分离器的设计及数值模拟[J]. 制冷学报, 2013, 34(2): 1-6.
[14] 郑楠, 张华平, 刘华. 旋流型油气分离器内流场特性及分离效率的数值分析[J]. 化工学报, 2012, 63(S1): 71-77.
[15] Cheng H, Shao C, Zhao X,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oil separation efficiency in a horizontal separator for oil injected compressor system[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A: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2014, 228(3): 299-309.
[16] 田晓庆, 罗怡, 李先庭. 基于商用CFD软件的旋风油分离器设计及分离特性分析[J]. 流体机械, 2013, 41(6): 23-27.
[17] Sun S, Ding S, Zhao L, et 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novel oil separator for oil-injected rotary compressors[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9, 153: 73-79.
[18] Jiang W, Han L, Chen Y, et al.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research on liquid film movement in corrugated plate oil separator[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5, 28(3): 551-558.
[19] 吴剑峰, 陈志刚, 田晓庆, 等. 填料油分离器分离特性的试验研究[J].化工学报, 2011, 62(9): 2449-2456.
[20] Feng L, Tao W, Zheng L,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oil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polyurethane foams with different pore sizes[J].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1-11.
[21] Hamad A, Kassos N, Yun T K. Effect of liquid loading on the pressure drop and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oil separators[J]. Journal of Energy Resources Technology, 2009, 131(2): 023001.
[22] 杨海峰, 李俊儒, 张华. 过滤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J]. 过滤与分离, 2003, 12(6): 5-8.
[23] 孟祥峰, 彭文革. 玻璃纤维滤料的过滤分离性能[J]. 化工新型材料, 2002, 30(5): 5-7.
[24] 贾世龙, 罗小兵, 等. 折流油分离器滤芯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 流体机械, 2018, 46(3): 55-60.
[25] Kim S, Cho Y, Cho Y,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swirl-type oil separator for oil-injected screw compressors[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E: Journal of Proces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9, 233(2): 274-280.
[26] 魏斌斌, 邓帮义, 等. 活性炭吸附回收压缩机排气中油蒸气的试验研究[J]. 制冷学报, 2015, 36(4): 81-85.
[27] 曹春晖, 卢冠忠. 活性炭吸附冷冻机油的试验研究[J]. 制冷, 2005, 24(2): 15-18.
[28] 张波, 赵如愿. 硅胶对冷冻机油吸附特性的试验研究[J]. 制冷与空调, 2006, 20(4): 26-28.
[29] 张波, 赵如愿, 张华平. 分子筛对冷冻机油的吸附特性研究[J]. 化工学报, 2007, 58(9): 2224-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