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华陈楠:拥抱AI技术,解放双手但不束缚大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华陈楠:拥抱AI技术,解放双手但不束缚大脑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8248998_121798711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合理利用AI以提升创作效率,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长聘教授陈楠,通过与科技巨头谷歌的合作,探索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在2019年,他们联合推出了互动艺术作品《智绘甲骨》,标志着陈楠与AI技术的首次深入接触。这部作品结合了当时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用户通过插画猜测甲骨文的写法,系统则判断并确认字形,同时将用户独特的绘画风格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动画。比如,当观众写下“鹿”的甲骨文时,小鹿便在由形象字构成的世界中活灵活现地跳跃,充分体现了AI赋能下的艺术可能性。

随着生成式AI的崛起,诸如Midjourney、Sora等辅助艺术创作的工具层出不穷。陈楠教授意识到,AI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然而他同时警示:“仅凭人工智能技术做不出优秀的创意。至少现阶段做不到。”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也适应于需要创意思维的商业领域。

AI与创意思维的平衡

在与AI工具合作的过程中,陈楠教授强调,创作者首要具备的是完整的知识架构、展现想象力的创意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如他所言,”人依旧是创意的主体,使用者的认知边界决定了AI的能力边界。“这意味着,单纯依靠AI实现创作的想法是值得反思的,创意的根源仍在于人类本身的认知和想象。

他提出,创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力。以想创作一幅融入丢勒风格的现代都市插画为例,如果创作者对丢勒的艺术风格了解不深,即使技巧再熟练,也很难通过语言精准叙述出想要的画面效果。对传统和现代艺术风格的理解和认知,依然是使用AI创作的重要前提。

语言表达与软件创新使用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语言表达能力。在陈楠教授的实际体验中,他通过Midjourney生成1980年代教室怀旧场景,最初的描述未能传达地域特色,生成的图像却呈现出美国风情,与他原本的期望相去甚远。通过不断调整描述,细化建筑样式、人物特征等细节,最终才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这一过程突显了语言表达能力在AI创作中的重要性。

此外,陈楠还提到软件创新使用的能力。好的作品往往是多种工具与手段的结合。例如,通过使用一款主要面向矢量图形制作的软件,他巧妙地利用阴影工具进行图形效果的创新处理。这种创造性使用手法在AI领域同样适用,如何将AI工具有效整合进设计流程,是创作者面临的又一挑战。

创造主体的未来路径

展望未来,随着AI的普及,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为了在这一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创作者应当成为创意的主体,不论是在品牌传播、项目管理还是活动企划中,持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至关重要。此外,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和使用也需与时俱进。

在学习AI时,诸如创意草图与美学基础等传统训练同样重要。就像铅笔在数字时代仍被广泛使用,那是因为它与人的思维表达紧密相连。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平衡科技与人文艺术的关系也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正如李政道所强调的,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双方可以互相促进,共同产生新的灵感。

总之,陈楠教授的观点引发了我们对创作本质的深层次思考。在大力拥抱AI技术的同时,我们必须坚持对创意和文化的探索,才能真正释放自己的创造潜力。正如他所说,聪明的人已经将AI工具运用得自如,而我们也应努力学习,从而迎接更加富有创造力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