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凤采鸾章: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绝美解说词,值得收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凤采鸾章: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绝美解说词,值得收藏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0663997_121687421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从唐朝到民国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诗仙李白到诗圣杜甫,从宋朝的赵佶到元朝的忽必烈,从明朝的张居正到清朝的康熙,再到近代的孙中山,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串联起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

惊变:李白与杜甫的诗酒人生

安史之乱,是唐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一个显见的拐点,这也是一个文化的转折点。诗人们开始超越一己之穷达,把忧家、忧己和忧国、忧民融为一体,在恣肆的激情中注入理性的思考。家国情怀和人本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下半段进程的重要线索。在人生最后一首诗作中,儒者杜甫回忆了颠沛流离的一生,他的心依然牵挂着苦难中的家和国。

杜甫没有成为李白,他活出了另一种伟大的人生。李白如从天上而来,飞流直下;杜甫如在大地上生长,厚重深沉。无论少了哪一个,大唐的天空都将黯然失色。两千多年前,孔子与老子,一儒、一道,开启了中国思想的源头。李杜二人,一仙、一圣,世人仿佛再次见到同样的光彩。

他们承继了中国此前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相互照耀,也照耀着中国。历史将演变出更加复杂的下一个时代,盛唐过去了,但盛唐的精神不灭。它不仅是在盛世之中的昂扬与激越,更重要的,是在乱世之中,对社会理想的坚持和守护。

大唐,永远是中国人思念的心灵故乡。

梦境:赵宋之世的经济与文化盛宴

画完《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留下《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烧出天青色的汝窑工匠,都在完成自己命运般的作品后,很快就消失得了无痕迹。还有那座活色生香的开封城。

这一切明明都真实地存在过,却又如同不曾发生过一样。渐行渐远的赵佶,时常遥望南方,问周围的人:宋朝皇陵在什么方向?那里是他的根脉,那里也还有他的希望。他的儿子赵构已经在南京应天府登基,他所期待的宋朝大军挥师北上解救自己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心心念念的“帝王要使人民安居乐业”,子孙们正在努力。

后世有人用“弱宋”来形容那个王朝,但也有学者评价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赵佶的千里江山只剩了半壁,却依然如梦如画,绚烂无比。

大都:元朝缔造者忽必烈

作为骁勇善战的草原黄金家族的后裔,忽必烈有一种敏锐的战略家天赋,并借此取得了他的祖父成吉思汗所未能取得的成就,征服并统一了全中国。

长久以来,中国人一直坚守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即使在漫长的分裂时期,“中国”的观念依然经久不衰。立国号为“大元”的忽必烈,让“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历史传统,再次得以延续。

市井:关汉卿与元曲的兴起

戏剧与小说,在宋元交替的时代兴盛。剧作家关汉卿带着他的儒生梦、英雄梦和救世梦,创作了不朽的剧作,戏剧由此承担起了文以载道的使命。下沉到市井乡野的儒家文化,也从此更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痴迷于戏的人,经常分不清真实与虚构,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对于关汉卿来说,人生是一出戏,更是大梦一场,笑过、哭过、闹过、悲过、来过。

臣之:明代文官集团的两个极致代表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维系着国家机器的有序运转,上事君,下治民,是联结君和民的纽带。张居正与海瑞的人生,始终没有真正的交集。但作为同时代的名臣,他们的命运似乎又是纠缠在一起的。

一个是理性而务实的改革派,一个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忠君和爱民的方式完全不同,但他们都坚定地走完了自己选择的为臣之道。

张居正离世比海瑞早5年,海瑞这位敢骂皇帝的清流,最负盛名的言官,却并未攻击过张居正。他对张居正的评价只有8个字: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又何尝不是海瑞的人生呢?

在这样的臣子走远之后,大明帝国也只剩下了一襟晚照。

季风:明朝时代的文化图景

借助商业化,明朝的出版业创造了历史的高峰,普通人有了著书立说的机会,各个阶层都成了书籍的消费者。图书传播着四海八方的讯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坚守中绵延不绝,中国人也在一点点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但徐霞客有所不同。从地质地理的视角,考察自己所在的国度,他是第一人。他行走在山川大地上,步履不停,看日出日落,听微风掠过,风霜雨雪都是他的背景。在某个万籁俱寂的美丽夜色中,他发出了这样一声感叹:“此一宵胜人生千百宵。”

56年光阴,浓缩在他的游记里,成为一部中国版的大地之书。

公元1641年,临终前的徐霞客说:“我只是一介布衣,拿着竹杖,穿着草鞋,凭一己之力游历天下。虽死,无憾。”

那个为许多普通人探索和记录下的时代,如同一阵季风,忽然来了,很快又去了。大明帝国,就这样走到了它的尾声。下一次季风的到来,还要再等很多年。

大帝:千古一帝康熙

公元1722年冬,玄烨再次病倒。这一年他69岁,已经做了61年皇帝。他的前半生单枪匹马、一腔孤勇地走到了最高处,他的后半生一直在品尝最高处的豪迈与孤寂。

岁月倏忽,他感知到生命的衰竭,但他对生死永毫不避讳,对身后只有一个要求,“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

在晚年,他考虑最多的是国家的未来,也唯恐自己失去智慧和判断。他要避免历史上那些英明神武的帝王,因为没能及早识人而犯下的过错。

正是因为他的安排,大清帝国获得了此后一百年的安稳。而他最引以为傲的,是自己兢兢业业,勤勉了一生。他感叹道:为人臣者,可以选择出仕或者退休,待得年老归田,含饴弄孙,可以悠然自得。但当了皇帝,就没有选择,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公元1722年11月13日,玄烨驾崩,被追谥为“合天弘运 文武睿哲 恭俭宽裕 孝敬诚信 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这样的谥号和庙号,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能与之媲美。而后世记住的,是他的另一个名号——康熙大帝。

觐见:两个文明古国的碰撞

奉英国国王之命前来觐见乾隆皇帝的马噶尔尼使团,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外交成效。一个古老的帝国和一个新兴的强国,在巨大的文化隔膜和相互的不了解中,完成了一次对视。而在日后看来,这次碰撞显得意味深长。

自1840年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内忧外患中,两千年的帝制风雨飘零。

实业:张謇的救国之路

甲午之战,留给中国民众无尽的创痛与耻辱,却也将这古老的国家从千年大国梦中猛然唤醒。大清帝国如处“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自此开始无法挽回地走向崩溃。

出路究竟在哪里?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那是一段漫长而黯淡的岁月,梦醒了,却发现无路可走。

所有人都在寻找方向,他们怀疑过、苦闷过、迷失过、挣扎过,就如同时代的维新人士梁启超所言,一路“迎着风遇着雾,不知道前途怎生是好”。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过求索和奋斗。为给国家寻一个光明的未来,张謇自言道:“生已愁到死,既死愁不休。”

而那个令无数人愁苦的时代,也是无数人挺身而出的时代。他们像张謇一样,把救国的责任担在了自己肩上。正如后人所言,自古以来,中国都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与张謇同行的人中,有人以生命为代价,推翻帝制,重建国家;有人以出世的精神,做着入世的事业,以悲悯大爱之心,在乱世中坚守;也有人埋首书桌,专心科技,精研学术,实践着科学救国和理性启蒙之路;还有人选择用文字呐喊,唤醒国民的心灵,以手中之笔为匕首,为投枪,去和旧世界战斗。

一代人未完成的使命,将有另一代人继续。新的道路,就将在这一次次的探索中,开辟出来。

一代人未完成的使命,将有另一代人继续。新的道路,就将在这一次次的探索中,开辟出来。

革命: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中国顶强盛的时代,正所谓千邦进贡,万国来朝。

中国近现代史上,孙中山可能是最早使用“革命”一词的人。他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商汤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意义甚佳。”

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但未能真正解决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道路问题。而这个使命,将历史性地落在后来者的肩上。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通过这些精彩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得以回溯中华文化渊源,感受悠悠千年古国的精神图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