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加快打造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
广州加快打造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
生态环境监测是反映美丽中国“颜值”的“镜子”,是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侦察兵”。近年来,广州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不断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加速监测技术数智化转型,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广州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提供坚强支撑。
建成5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站
紧紧围绕美丽广州建设、“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截至目前,全市52个空气质量发布点、29个水质自动站稳定运行,去年获取数据超400万个。持续完善全市生态环境感知“一张网”,深化大气环境预警防控网络建设,稳定运行13个组分站,持续开展O3及前体物和PM2.5成分在线监测;建成5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站,开展碳浓度和通量监测,逐步掌握区域温室气体时空分布及碳源汇特征;持续开展PM2.5源解析工作;推进流溪河“三水统筹”网络建设,新增1座浮船式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运行20个声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站,实现声纹识别溯源全覆盖;积极推进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广东广州城市站建设;完成13个国家生态质量样地鸟类生物多样性调查和40个点位生态遥感野外核查,完成46个点位水生态监测;去年组织完成全市道路抽检和停放地抽检车辆3万余辆次,遥感监测机动车约1000万辆次,累计检查机动车检验机构约1000家次。
实现7-10天空气质量短临精细化预报
坚持创新引领,致力打造大湾区地下水多层自动监测品牌,建设“一井一站一平台”, 实现地下水监测高效感知及智慧管理。项目创新“1+3+3”建井模式,开创了地下水一孔多层巢式监测井建设新模式;创新地下水多层多指标自动监测关键技术,开展了设备装备的产学研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地下水监测数据智慧管理体系,构建了采-测-预警业务化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技术,有效提升数据深度治理及智慧分析能力。
坚持科技引领,推进地基雷达、卫星、走航、无人机、超光谱监测以及机器视觉、声纹识别等新型感知技术在大气、水、生态质量监测的应用;探索和应用全自动水质监测分析仪;初步建成生物环境DNA实验室。大力推进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多模态、数值模拟等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实现7-10天空气质量短临精细化预报和1KM高空间分辨率空气质量预报;开展复杂河网水质模拟、数据驱动机器学习预测预警、水环境污染溯源等,提升水环境质量未来7天预测预报及水污染事件溯源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