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15年,广府庙会如何打造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相约15年,广府庙会如何打造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2025年广府庙会于2月18日落下帷幕,这场持续7天的文化盛宴不仅吸引了超过480万人次参与,更带动北京路商圈实现约3亿元营收。自2011年首届庙会举办以来,这一文化IP已走过15个年头,从最初的城隍庙忠佑广场扩展至整个越秀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重要纽带。
广府庙会打卡点吸引众多市民群众拍照。
文化传承与创新
广府庙会的重头戏之一是非遗项目的展示与传承。2011年首届庙会上,"三雕一彩一绣"就在北京路骑楼下亮相,但当时对非遗板块的展示仍较为模糊。从第二届开始,庙会专门设置了"非遗区",并逐步扩展至整个北京路步行街。2018年,非遗区游客人数首次超过美食区。
广州榄雕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回忆道,首届广府庙会时,年轻一代对榄雕知之甚少。但通过持续参与庙会,市民对榄雕的认识逐渐深入,甚至能从风格上区分不同创作者的作品。2025年庙会上,广州榄雕与年轻设计师合作开发"灵蛇献宝",针灸(董氏奇穴针法)推出养生香囊福袋,广彩大师许恩福结合DeepSeek创作"蛇年如意至"作品,展现了非遗与当代审美的融合创新。
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愿飞表示,广府庙会的重要意义在于"连接"——传统与现代、人与人、人与城市、线上和线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连接。通过深耕广府文化,挖掘更多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尚潮流相结合,打造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城隍庙忠佑广场展出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
社区参与与互动
广府庙会期间,不仅北京路成为文化活动的中心,越秀区的文化场馆、产业园区、校园和大街小巷也纷纷加入,推出"五仙献穗"、"羊城使者"、"北帝信俗"、"祠堂宴"等特色活动。
正月十五当天,杨箕玉虚宫前人声鼎沸,北帝信俗盛典吸引千余名村民参与,从八音老艺人到幼儿园萌娃,全年龄段共同参与。杨箕小学六年级学生范梓琳第三次参加巡游,今年她加入了"小龙狮传承方阵",负责舞狮头。
北帝巡游队伍中"小龙狮传承方阵"尤为引人注目。
矿泉街瑶台村、沙涌南村、王圣堂村相继举办祠堂庙会,组织元宵祠堂宴;东山街、黄花岗街、华乐街则开展花灯、簪花、窗花制作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体验文化盛宴。来自马里的阿布在登峰街居住10多年,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在首个非遗版春节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过上了"中国年"。
五仙观文化艺术空间推出汉服试穿、飞花令、灯谜竞猜等活动,让参与者加深对广府文化的认识。今年的广府庙会还首次将活动延伸至校园,27所幼儿园及小学举办广府文化特色展演、非遗体验、爱心义卖等活动,数万名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喜阅庙会"主题研学活动则以"阅读+行走"的方式,传承文化接力棒。
矿泉街瑶台村祠堂庙会。
越秀区博物馆融合沉浸式"五仙赐福"、国风游戏、特色非遗、VR幻境大空间等元素,在五仙观文化艺术空间开展系列活动。
越秀区内27所学校和幼儿园组织各具特色的校园庙会活动。
美食与科技融合
"食在广州",逛广府庙会自然少不了美食体验。北京路惠福东路美食花街上,从广东传统地道美食到五星级酒店特色佳肴,从印度飞饼到马头琴表演,应有尽有。据统计,7天内美食庙会预计销售额近140万元。
越秀区惠福美食花街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打卡。
经过15年的发展,广府庙会不仅在文化内容上不断创新,在科技应用方面也走在前列。今年的庙会引入VR大空间、AI导览、3D数字资源等新技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广府梦华录"VR大空间再现宋代广州市井生活,DeepSeek化身贴心"导游",自动生成研学题库和定制化研学线路,"广府十二年味"有奖打卡活动则以"AI+文创+游赏"的形式,吸引近6千人参与,线上访问量超过20万人次。
广府庙会研学活动。
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愿飞表示,广府庙会的成功在于其"连接"的力量,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