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曾经的成渝古道 如今的繁荣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曾经的成渝古道 如今的繁荣之路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337138

成渝古道,这条始于汉代、成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的千年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文化交融的纽带。从重庆的朝天驿到成都的锦官驿,全长1080里的川渝大通道,见证了巴蜀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如今,这条古道虽已不再使用,但其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仍在内江等地延续着独特的"甜文化"故事。


成渝古驿道上最甜的一段,当属内江市市中区的安仁驿段。

成渝古道出成都以锦官驿为起点,至简阳分岔为南北两道。南道往东南方向,经现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安岳县,内江市资中县、市中区、东兴区、隆昌市到重庆,是成渝间最主要的官方驿路,被誉为最早的“成渝高速”,全长1071里;北道为小道,从龙泉驿继续东行,经安岳、铜梁、璧山到重庆,全程815里,但途中需要不停翻山越岭,山路狭窄,走这条路的多是不追求运输效率的僧侣和商贩。


安仁驿

内江与“糖文化”息息相关,据内江市市中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翁得志介绍,内江甘蔗种植已有上千年历史,早在唐宋年间内江就是四川甘蔗的主要产地。以甘蔗为原料的制糖业始于南宋,延于明代,盛于清朝。随着甘蔗种植、蜜饯制作和制糖业的发展,内江有了“中国蜜饯之乡”的美誉,并赢得“甜城”的称号。

早在唐代,内江就开始用蜂蜜浸渍果品,制成蜜果(蜜饯的雏形)。因其色泽鲜亮、入口生津、甜香味美,曾被列为皇家贡品。随着蔗糖业发展,蔗糖逐渐替代蜂蜜浸渍果品,发展到由蔗糖煮制,制作成色香味更佳的蜜饯。其中桔饼蜜饯、樱桃蜜饯、冬条蜜饯等不仅成为内江人走亲访友的佳礼,往返于古驿道上的商贾行人也喜爱在途经此地时买上一些,除了自己解馋,也作为礼品带回给家人品尝。


如今的市中区也依然与“甜”密不可分。

市中区龙门镇是内江糖业发源地,1716年,福建长汀县人曾达一请了家乡两个制糖匠人挑着甘蔗来到龙门镇,开启了在内江种蔗制糖的历史。300多年后,内江引进本地企业四川汉安糖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龙门镇曾家大院的基础上,以龙门镇龙门村为核心区,实施“甜源蔗乡”农文旅产业科技示范项目建设,建造起500亩甘蔗博览园、甘蔗园区新式糖业故事馆、纪念馆等,续写内江甜蜜故事。


汉安糖草项目坐落于市中区龙门镇美丽的沱江畔,为传承内江糖文化,打造了“一坊四馆”,即:红糖工坊、曾达一纪念馆、内江糖业故事馆、森林图书馆、甘蔗博览馆。

红糖工坊采用全透明的展示方式,向市民与游客展示非遗匠人熬制红糖的过程。工坊旁边,是40余间百年以上的老房,它们是曾达一种蔗制糖、书写甜蜜的地方。老房经过保护修缮,被设计成曾达一纪念馆、内江糖业故事馆、森林图书馆和美食体验、文创工坊。


曾达一纪念馆

走进展馆,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翔实地讲述了内江糖业的起源、兴衰。


森林图书馆

森林图书馆,给孩子们或是喜欢读书的人提供了一个阅读空间,在百年老宅里喝杯茶、喝杯咖啡、看看书……感受百年内江糖业发源地的文化。

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内江甜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也可以品尝到古法熬制的红糖,还能喝到用甘蔗酿造出的美酒……在清新的空气里,在新旧交替的宅院里,在宽敞舒适的休闲空间里,都能感受到这里古老的“甜味”气息。


千百年来,成渝古道上商旅不绝、行人往复。如今,我们虽再难看到曾经的成渝古道,但它的繁华却不曾离我们而去。汽车、高铁、飞机取代了车马,它们都以更快的速度往返于成渝之间。

新的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成渝古道演变成了新的成渝之路,也将沿路开出更多的繁荣之花。

本文原文来自封面新闻,经“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发布时有删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