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浅论中晚唐农耕经济重心北方新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浅论中晚唐农耕经济重心北方新论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5395005_121629408

唐代的农业生产重心逐渐南移,既与唐人“中原”意识的强化有关,也与北方农业资源相对丰沛有关。唐代人口迁移政策是影响农业生产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导致唐朝政府对南方地区实施特殊政策的原因之一。从关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向江淮地区、江南地区乃至岭南地区迁徙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业生产重心也随之南移。

“关中”与“关东”

中晚唐时期,关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唐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关中”与“关东”是唐代史学界普遍认同的两个概念。

据《新唐书》卷一六《地理志》载:“关中平原,其西有陇山,其东有潼关,其北有武关,其南有散关。天下之险也,此四者足以为固。”

(卷一六《地理志》)关于关中平原的位置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已有学者做过详细考察,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对关中平原的地理位置做过这样的描述:

夫关中之地,上有陇山之阻,下有渭水之限;东据崤函之固,西据成皋之险,南阻陇蜀,北控燕赵。

关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既是古代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关陇”、“关东”,自古就是中原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唐人对于“关中”与“关东”的关系问题也早有研究,如刘知几认为:关中之地,东控崤函,西扼成皋,南控岭南,北据河外。

古之所谓关中者,亦谓之崤函之固。自周平王东迁之后,诸侯并争,秦氏兼据崤函之固以制诸侯;及楚汉相争之际,项羽更据函谷关而守关中。

及光武中兴之后,光武皇帝乃取关中之地以守关东;及安史之乱后,李辅国夺关中以收关中。

唐代“关西”与“关东”

《唐六典》卷二《田官》称:“秦有六官,各有职掌。太师为太宰,太宰掌邦国之事,司空为司徒,司空掌百官之事,太尉为三公之长,光禄勋为太祝,太仆卿为太仆,凡百有九官,各有职掌。”

“六官”是指太宰、司徒、司空、太保、少保和太尉六个职位,其中太尉是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军政长官,“六官”分别是:尚书令,可与丞相共议国家大事。

右仆射,协助宰相处理日常政务;左仆射,负责朝政礼仪之事;将作大匠卿,掌管营造之事;少府监,管理宫廷内府的事务,唐代诸官的主要职责是“掌邦国之事”。

这里所说的“邦国之事”就是指国家行政事务。当时所说的“关西”是指关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以长安为中心)。

由于关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其所辖地区的控制。

从秦汉时期到唐宋时期,关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关中”与“关东”概念的提出,自然包含着唐人对关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特殊情感。

但是,由于唐代时“关西”和“关东”这两个概念所指的地域范围比较广泛,其具体内容也十分复杂。

因此,关于唐人所说的“关西”和“关东”两个概念,还需要进一步做具体的研究,下面将从农业生产、土地制度和人口迁移等方面对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

农业生产重心的转移

唐代以前,关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作为我国的农耕经济中心,对其所辖地区进行了全面的开发,也带动了其所辖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如《诗经·小雅·小弁》云:“维南有箕,维北有斗。星如何之,既载且覆。”《诗经·商颂》亦云:“殷商之兴,实始于一粒粟;周之大,由于一筐粱。”

《诗经·大雅·生民》云:“其有沃野,百亩之田。以灌以浆,以殖以鲜。,中唐以后,随着关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其所辖地区农业生产的重心开始南移。

《旧唐书》卷一三一《食货志》载:“(大历)八年,天下之赋,一半于江南。”这不仅表明中晚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说明了关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农业生产重心南移的趋势。

唐前期“中原”意识的强化与经济重心南移

唐初,在中原王朝的政治格局中,唐政府仍然是一个地域概念,是一个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政权,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他说:国家惟关中为固,陇蜀为上,若使关西人民安堵,实赖关中;若其不然,即无所赖矣。

可见唐朝初期的政治重心仍然在关中地区,直到唐高宗后期,唐朝政府才把重心转移到了西北地区。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平定,唐朝政治重心也随之南移。

但从唐前期的政治中心在中原地区来看,唐代的政治重心并没有随之向南转移,“关中”与“关东”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政治中心在中原地区还是在边远地区而言。

唐代的政治中心在中原地区,特别是长安及周边地区,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都比较突出,而“关东”则是指西北地区,长安作为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地位无人能比。

“关东”在当时的地理概念上,指的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关东地区,即以洛阳为中心的河东地区和关中地区。

唐人所谓“关中”是指关中平原及其周围地区,其范围包括整个关中平原及其周围地区,但从唐初到唐中期,关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他曾对群臣说:“今镇守关西者,乃天下之主也,其地方州郡悉在关西。

中晚唐时期关中平原与关东地区的比较分析

“关中”与“关东”之争,在唐人中已经成为一个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由于这一问题具有十分复杂的成因,既涉及到历史上“关中”与“关东”的划分标准,也涉及到唐朝政府对不同地区采取的不同政策。

因此,就目前来说,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认识,而只是在某些方面有一些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如果我们认为唐代“关中”与“关东”之争是唐人在讨论农耕经济重心时所形成的两个不同概念。

那么这个概念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那么讨论起来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因此,下面我们将从农业生产、土地制度、人口迁移等方面对唐人所说的“关中”与“关东”进行比较分析。关于“关中”与“关东”的划分标准,早在唐代以前,就已有很多人提出过看法。

例如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认为关中地区包括了关中平原和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是“关内”;司马贞等人则认为关中地区包括了关中平原、潼关以东的陕西地区和四川地区。

杜佑等人则认为关中平原包括了关中地区和陕西部分地区,是“关中”;岑仲勉、刘禹锡等人则认为关中平原包括了长安及其周围地区,是“关东”。

这些看法都对当时人们认识“关内”与“关东”的关系起过一定作用,但这些看法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没有认识到关中平原与关东地区的联系和区别。

唐代人口迁移政策与农业生产重心的南移

在唐代,影响农业生产重心南移的因素主要有:人口的迁移流动。唐代人口的迁移流动,也是影响农业生产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

在唐前期,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源相对丰沛,人口稠密,人们不愿背井离乡。

而江淮地区及江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比较优越,农业资源相对丰沛,人口稀少,人们很自然地选择了在此定居。

当然,人口迁移流动并非是盲目的。唐代政府对南方地区实施特殊政策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使人口向南方地区迁徙流动,以充实南方地区的农业资源。

另外,唐代政府在东南地区实施移民政策也是为了促进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唐代对南方地区实施特殊政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移民屯垦、流官屯田以及设立羁縻州。

移民屯垦。在唐前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流民大规模南迁,移民屯垦成为解决唐王朝粮食供应的一种重要途径。

由于南方地区土地肥沃,适合耕种,且多为丘陵,易守难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移民屯垦确实是解决唐王朝粮食供应的一种重要途径。

此外,在江南地区及岭南地区还实施了流官屯田政策,唐德宗时(780年-805年)曾设立岭南节度使,任命当地官员为节度使及观察处置等使,并令其屯驻于岭南地区。

在岭南地区屯田的官员主要有两类:一是以军职充任此职的,二是以幕僚充任此职的,

由于岭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条件适宜耕种,所以自唐代中期以来,岭南地区成为唐王朝的粮仓。

结语

唐代关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在唐朝前期还远远没有达到中国历史上农业文明发达的水平。

然而,随着唐代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的变化。

关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关中”与“关东”之分也逐渐淡化,随着人口向南方、江淮地区和岭南地区迁徙数量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重心也随之南移。

《新唐书》卷二二《食货志》:“其俗民亦多不能耕,又多游惰不治产业。”

《旧唐书》卷一一六《食货志》:“今河北、河东之民,皆以农为业。”

参考文献

《旧唐书·地理志》:“天下之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汉中,北至长城。天下之人,东为秦、西为汉,南为南楚、北为燕。”《旧唐书·地理志》:“天下之人:东曰秦、西曰汉、南曰楚、北曰燕。”《新唐书·地理志》:“天下之人:东至海,西到河,南到汉,北到燕。”《旧唐书·地理志》:“天下之田:东曰秦、北曰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