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金钱
人性与金钱
人性与金钱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讨人性的本质,而金钱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性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本文将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角度深入分析人性与金钱的复杂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理念,如同一道光线,贯穿着暗淡而迷离的人类社会天际,他用四端之心,阐述了仁、义、礼、智的准则,提出了恻隐之心的概念,以其证明人性之善。而与之相反的荀子,则以犀利而严苛的眼光,入木三分切入人性的黑暗深塘,把人性汲汲于利,自私贪婪,沉湎于声色之欲的底牌抖落而出,提出“人性之恶心,其善者伪也”。如同一把利剑将人性的本质挑明。而那个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则两不沾边,另辟蹊径,提出了人性有恶有善的“三品论”,将人性划分为圣人、中民、斗筲三等。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真是难以说清的问题。好在现代人不拘泥于过去的争论,有了自己的新看法。认为人本性的笼子里关着的两条龙,一条名善,另一条叫恶。它们之间无时无刻不在争斗,但因为善的老实、敦厚和忍让,在争斗中,恶往往占据上风。所以,即使是再善的人,因为恶的传染,在面对尘世艰难困苦的危险境遇时,多数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恶的一面,哪怕是为了自保,也不惜用恶的一面示人。恶,就像潘多拉盒子里的东西,一旦盖子被打开,就会满世界把善赶跑。这便是残酷的现实。
金钱最早是一个天然的尤物。后来经过演化,被人类用一张纸而替代,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自金钱诞生之日起,就被热烈追捧。虽不能说人须臾离不开金钱,但人们总结出的“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却道出了实情。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凡夫走卒,难以不折腰。人类所有的故事,无不与“钱”和“情”两个字相关,而进一步深究下去的话,恐怕情最终也难独立成戏。一部人类史,不能直接说是一部金钱史,但金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几乎没有人不明白。
从处高堂之庙的太史公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高论到居江湖之远的草民流传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俗说;从旧时民谚“有钱能使鬼推磨”到现代版段子“宇宙的尽头是金钱”;从以色列的阿芙·拉宾所言“金钱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能理解的一种语言,可以派上一切用场”到被誉为国际金融之父的罗斯柴尔德所说“当金钱站起来说话时,事实就闭嘴,真理就沉默了”他们的言论道出了金钱和人性的特殊关系。
更绝的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他把金钱的作用以及其与人性的关系,入木三分的刻画推到了峰顶。他在《雅典的泰门》中这样描绘金钱:“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徒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也可以使黄脸寡妇重做新娘。啊!你可爱的凶手,帝王逃不过你的掌控,亲生父子被你离间。啊!你是有形的神明,你会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相互亲吻,使每一个人唯命是从”。
莎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深刻的揭示了金钱的本质。如果说这个世界真有神存在的话,那么金钱就是可见之神。它能够使人性逆转,天性悖然;它可以使天下大乱,万物违和;它促使兄弟阋墙,夫妻反目。世间多少事,皆因它而起。难怪三毛说,世界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但世界上的悲剧大半却与其脱不了关系。尽管如此,但人还是对它痴迷不止。世俗的人间,金钱可以解决99%的问题,剩下的1%的问题解决不了是因为金钱还不够多。还是王尔德说的直率和透彻,“年轻的时候,我以为钱就是一切,现在老了,才知道,确实如此”。真得感谢他在众多的论述的基础上为我们又提供了一条扎实的新论据。
那么,为什么金钱与人会形成这种关系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人性对金钱如此痴迷,以至于几乎没有人不喜欢金钱呢?钱的背后究竟隐藏什么神秘的魔法呢?
世界上有很多学者在探求其中的奥秘,试图弄清金钱与人性的关系。英国曾做过一项社会研究,探讨金钱带给人的实际好处。调查结论表明,金钱于人隐含着五种利益和情感满足。
第一、金钱关乎人的生存,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金钱是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的媒介,金钱可以换取,如食物、住宿、医疗等物资,这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钱是一种万通商品,可以换取自己需要的任何可以交换的东西。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人们会因为生活的压力和困苦而发生性格和行为的改变。
第二、金钱能带给人安全感,钱是人生的底牌,也是人的真正的靠山。试想一个人若缺乏安全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表明,人的安全需要是继生存需求之后的基础需求,一个人若没有安全感,会使其焦虑不安。而金钱却能让人摆脱焦虑,免去担心,给人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人怎么能不对金钱趋之若鹜呢?
第三、金钱能满足人的控制欲,给人以权利感。金钱是身份的放大器,因为有钱自然带来许多特权和地位。无论在何种社会,拥有大量的金钱的人通常会受到尊重和羡慕,因为他们高高在上的地位,可以购买昂贵的物品,享受高级的服务,过着精致的生活,或者通过慈善活动显示他们的慷慨。这可能导致一些人过度追求金钱,甚至为了获得金钱而牺牲他们道德和伦理标准。
第四、金钱和爱与幸福相关。尽管有人说,钱买不到真正的爱,但有形的金钱可以发挥无形金钱的作用。天下大多数爱无不受金钱驱使。至于金钱与幸福的关系,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与经济学教授卡尼曼通过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和丹麦等国家约45万人的调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金钱和幸福感之间存在曲线关系。结论是:当收入低于无法覆盖生活费用时,人们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感受幸福。金钱与幸福在一定范围内高度正相关。
第五、金钱与自由也有关联。人的自由更多的表现在有足够多的选择权,没钱的人总是无权选择被动适应,而人一旦拥有较多的金钱,就可以主动选择,按照自己意愿去行事。金钱给人自由还表现在钱能让人轻松。人穷的时候是不会有松弛感的,有的只是压力和焦虑。兜里没钱,生活只是生存或为生存奔波,哪有自由可言。
人性与金钱表现出了既直接而又复杂的关系,金钱对人性的影响是如此深远,让我们既依恋又矛盾。更为特别的是,人们在世人面前公开谈论金钱时却总表现出羞涩,从来不愿理直气壮,表现出一种虚伪。总觉得谈钱不高尚,钱与道德天然相悖,让我们内心充满冲突,苦于挣扎。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承认金钱的重要性,并非鼓励人们不择手段去攫取金钱。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钱的问题上,我比较赞同跨国连锁餐厅创办人金胜镐在其《金钱的属性》一书中的观点:“金钱是富有感情的实体,可以爱它,但不能过分。该揽在怀中时揽住,该放手时就要放手。绝不能对金钱不屑一顾或者任意妄为,而要对它加以尊重和感谢”。
作家莫言在谈到金钱时曾说:“钱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尺子。夫妻不到分手,你看不到真相。兄弟不涉及金钱,你看不到本色。朋友不经历困境,你看不到人心。病卧床上见真情,体验世界的冷暖,最后才知道谁最忠诚”。直面金钱,才能看清人心,看懂世情。
人性与金钱,不过是有钱时能让人看清你,无钱时能让你认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