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动物馆:探索动物奥秘 感受生命魅力
黄岩动物馆:探索动物奥秘 感受生命魅力
近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了2024年浙江省第三批乡村博物馆名单,其中,黄岩动物馆榜上有名。该馆以动物标本为载体,充分展示了台州地方特色生态文化,通过寓教于乐、科研与生态教育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个主题鲜明、宣教娱融合的特色乡村博物馆。
提起博物馆,不少人第一反应是“高大上”,而且大多都是在城市里。的确,对农村而言,过去博物馆更像是个“稀罕物”。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提升,博物馆在乡村正快速崛起。
近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了2024年浙江省第三批乡村博物馆名单,其中,黄岩动物馆榜上有名。该馆以动物标本为载体,充分展示了台州地方特色生态文化,通过寓教于乐、科研与生态教育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个主题鲜明、宣教娱融合的特色乡村博物馆。
小村庄里的“动物世界”
走进位于院桥镇桐村村洋岙的黄岩动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幢普通的两层楼房。步入馆内,却是别有洞天。
在“台州有宝”展厅,野猪、中华鬣羚等本土动物标本依次排开,鹤鹬、青脚滨鹬等飞鸟标本,或腾飞,或静静张望。“台州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得台州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黄岩动物馆管理员尚海萍介绍,“通过展示台州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让参观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片土地上的自然宝藏。”
顺着楼梯往上走,便来到鉴洋湖湿地生态展示区。在这里,蕨类植物、苔藓加上树枝、砂石等各种装饰,营造出了妙趣横生的湿地环境。黄鼬、大白鹭、红隼等动物标本根据形体特征、生活习性,模拟了在鉴洋湖湿地的生活状态,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通过模拟湿地环境,再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让人们感受到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尚海萍说。
随后,记者来到黄岩动物馆二楼,海龟、东北虎、黑熊、狮子、北极熊……虽然都是动物标本,但看到此情此景让人忍不住惊叹:“好一个动物世界!”在丰富奇异的“动物世界”展区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动物标本,共计319余件,“从鱼类开始,到两栖类,再到哺乳动物——形形色色的动物标本轮流登场,勾勒出动物起源和演化的脉络。”尚海萍介绍,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与神奇,更激发了人们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为了更好地让人们了解和关注动物,黄岩动物馆里的每件动物标本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详细地记录了动物名称、分类信息、保护等级和习性。每一件都承载着生命的奥秘,每一段文字都记录着生命的故事。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生命奥秘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保护的重要平台。
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一件标本就是一个物种的定格,也是人们认识“动物世界”的一种方式。黄岩动物馆里的所有动物标本都与馆长王卫国有关。
在王卫国的小时候,他便与动物标本制作结下了不解之缘。“40多年前,我的父亲开始了动物标本的制作,凭着动物标本制作这一独门技艺,让无数死去的动物,换了一种方式‘重生’。”王卫国说,“刚开始,我从事其他工作,后来慢慢地从父亲手中接过这门技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先的标本制作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为了做出逼真的动物标本,王卫国可谓下足了功夫,“外出学习、上网查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动物的特征、习性等,还原它们活着时候的那份真实感。”王卫国说。
王卫国指着动物标本对记者说,为了把动物标本制作得更逼真,标本内的填充物由干草改为泡沫。用泡沫作为填充物制作标本,最难的要数塑形环节,也就是用特制的刀具切割塑造出动物原来的肌肉线条和外形。“切割的每一刀都要稳,如果切多了,那又得补回去。大致的形状出来后,要慢慢地调整比例、打磨细节,使动物标本的每块肌肉线条动感十足。”王卫国说。
据了解,动物标本制作需要剥皮、脱脂、消毒、熟皮、做塑形确定姿势、整形固定等诸多繁琐的工序,是一项复杂而精微的工艺,每一步都马虎不得,而标本制作对形体、神态上的要求高,这就要求标本制作人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之外还要有敏锐地观察力。
王卫国向记者讲述他制作的第一件得意之作——一只东北虎标本。“当时,湖北的一个动物园有一张东北虎的虎皮,经过主管部门批准允许制作成标本后,我们得到了这张虎皮,想着第一次做老虎,皮毛又如此珍贵,一定要把它做得生动些、形象些。”王卫国回忆道。然而,虎皮经过处理,平铺开来犹如一张白纸,怎么把它做成立体的老虎呢?这可把王卫国难住了。于是,他找来做3D打印的人,准备利用这项技术还原出老虎生前的样子,由于费用实在太高最终放弃了。“最后,在网上找了不少照片,仔细琢磨老虎的动作、神态、眼神,在泡沫上塑造出它的身体,慢慢地打磨成它的样子。”王卫国说,经过一个多月,经过他手制成的老虎,开启了另一段崭新的“生命”。
“动物标本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极大的耐心。由于动物的种类、形态各不相同,每做一件标本都是一次新的挑战。”王卫国说。
共同推动生态保护事业发展
“每年春夏是幼鸟‘出飞’季节,当你们在房前屋后看到一只掉落在地的小猫头鹰,你们会怎么做呢?”
“打电话报警。”
“答对了一部分。一般情况下我们遇到小猫头鹰掉落在地,往往是受惊或它们正在学习飞行,只要没有明显外伤,建议不要干预,直接离开。如果周围有流浪猫等明显威胁,可将其放回附近树枝上。如果有受伤确需救护的,尽量不要去直接接触,要联系专业机构,这时候可以拨打报警电话或直接联系我们寻求指导和帮助。”
近日,王卫国向前来研学的孩子们普及动物救护的知识,孩子们通过参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模拟体验动物救助,在心里种下保护动物的种子。
活动当天,孩子们不仅参观了黄岩动物馆,了解动物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还在参观了动物驯养区,观赏了海狮秀和企鹅秀,不仅开阔了视野,还提高了野生动物知识和生态环保意识。
据了解,黄岩动物馆融野生动物救护、陈列展示、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于2002年对外开放,今年全面改造升级。
近年来,在黄岩动物馆,参观者们不仅可以通过观赏动物标本、阅读文字来了解生命的故事,还可以通过参与各种互动活动,如生态保护知识讲座、标本制作、深度研学等,来加深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参观者们的文化体验,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激发了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生命共同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利用现有的动物标本资源,黄岩动物馆被邀请在全市各地举办野生动物标本、图片展览咨询活动160场次,接待咨询人数达60万人次;接待全市中小学师生参观75批次3万多人次,社会各界近十万人次。
“这些年来,对动物了解越多,越觉得动物保护的重要。”王卫国说。接下来,黄岩动物馆将继续以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为抓手,不断提升展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和文化内涵。同时,该馆也将积极探索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生态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命共同体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原文来自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