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当孩子说‘不想写作业’,如何巧妙应对化解矛盾?
家长必读!当孩子说‘不想写作业’,如何巧妙应对化解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似乎围绕着作业打转,让人不禁感叹,除了作业,他们的世界里仿佛再无他物。家长们也并非心甘情愿让孩子们将大部分时间耗费在作业上,然而,却又似乎束手无策。
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连完成作业这样的基本任务都难以胜任,未来又如何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呢?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作业仿佛是永无止境的任务。每天面对着重复出现的任务,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厌倦。因此,许多家长都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当孩子表达不愿意写作业时,该如何应对呢?
这个时候,家长的回应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作业情况,我们常常会有三种不同的回应方式。
首先,有一类家长选择直接斥责孩子,说什么作业都不想写,那你还想做什么?以后还有什么出息。这种态度给孩子带来了强烈的负面心理影响,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连小事都无法做好。心理学告诉我们,大多数孩子最终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的评价对他们的成长影响深远,一句话可能塑造孩子一生。
第二种类型的家长采取威胁式的态度,警告孩子再不好好写作业就会受到某种惩罚。这样的说法会让孩子更加焦虑,他们会全神贯注于担心后果,而忽略了完成作业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威胁往往起不到作用,他们更不容易被恐吓。
第三类家长采取奖励式的方法,承诺孩子完成作业后会给予奖励。虽然这种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有效,但实际上却可能削弱了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一旦奖励不再有效或不足以吸引孩子,他们就会失去动力,学习的持续性也会受到影响。作业是孩子的责任,他们应该意识到自己要独立完成这项任务。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采取一种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作业的重要性,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信任,以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驱动的学习态度。
当孩子表达不愿意写作业时,作为家长,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理解孩子的想法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家的孩子在四年级的时候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开始,我以为是作业量太大,导致孩子感到压力,所以不想写作业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措施。我调整了孩子放学后的休息时间,将休息时间从原来的20分钟缩短到零,让孩子马上开始写作业。此外,我也减少了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以便他有更多的时间完成作业。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不仅情况没有改善,反而变得越来越抗拒写作业,甚至出现了敷衍了事的情况。每次提到写作业,孩子都会与我争执。
面对孩子这样的状态,我感到非常焦虑。不像以前可以用强硬的方式解决问题,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硬性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
既然硬性方法行不通,那就尝试软性方法吧!
于是,我开始尝试各种软磨硬泡的方式,终于了解到孩子不想写作业的原因。原来,孩子觉得老师在教授的知识点太难了,导致上课时有些吃力,很多内容听不懂。由于孩子不理解,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有许多题目都做不出来,随便写又会被批评,最终导致孩子想要放弃。
由于我平时工作繁忙,加上自三年级以后就没有再陪孩子一起写作业,作业的完成和检查都完全依赖于孩子的自觉性,因此我并不清楚这些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我开始尝试和孩子一起讨论他们遇到的困难,并且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以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节奏。同时,我也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轻易放弃。
通过这些努力,孩子的学习状态逐渐好转,他们也逐渐恢复了对写作业的兴趣,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共同帮助孩子度过学习中的困难期。
很幸运,我及时了解到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写写作业,因此我立即采取了措施,与孩子一同解决了这个问题。
1.问题分解:
我将老师布置的作业拆分成了几个部分,按照难易程度和数量进行排序。
我们首先解决简单的题目,以建立孩子的信心,然后再逐步攻克难题。此外,我还鼓励孩子从作业量较少的科目开始,然后逐步处理作业量较多的科目,一步步地进行。
对于难题,我引导孩子查阅工具书、课本,或者上网寻找解决方法,让孩子知道他在解决问题时并不孤单。
2.时间管理:
一个只顾着做作业的孩子是无法看到光明的。因此,我与孩子约定好时间,让他合理安排作业和玩耍的时间,以保持劳逸结合。这样一来,孩子的压力也会减轻,并且能培养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
3.肯定和鼓励:
家长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来说永远是前进的动力。因此,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一些小成就时,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赞美。
通过我的调整策略,孩子开始享受写作业,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再退缩,反而多了一些敢于挑战的精神
根据我多年的编辑经验,当孩子表示“我不想写作业”时,家长们不应该急于反驳,因为这句话所表达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产生了这样的情绪。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以共情的态度与孩子一同探讨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所面对的困难,并共同找出解决方案。
如果家长一开始就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孩子往往会产生反抗的情绪,厌学情绪也会逐渐增强。这样一来,要想改变孩子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与其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不如倾听他们的心声,一同探讨问题,并共同努力解决。这样不仅能够促进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