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五脏的生克乘侮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五脏的生克乘侮关系
人体五脏五行属性
人体内共有五脏六腑: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则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五脏在阴阳上都属阴,主藏而不泻;而六腑为阳,主泻而不藏。
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
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肾: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
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行在五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根据五行中相生相克角度,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而五脏则是藏精气神。
- 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 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 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 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 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 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
五脏生克乘侮的内容
五脏生克乘侮,是五行生克乘侮在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是五脏除本脏外的涉及他脏外的生理病理的核心内容。藏象学说除了掌握本脏功能,凡牵涉到他脏,生克乘侮是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 木生火(肝生心)
- 火生土(心生脾)
- 土生金(脾生肺)
- 金生水(肺生肾)
- 水生木(肾生肝)
- 木克土(肝克脾)
- 土克水(脾克肾)
- 水克火(肾克心)
- 火克金(心克肺)
- 金克木(肺克肝)
- 木乘土(肝乘脾)
- 土乘水(脾乘肾)
- 水乘火(肾乘心)
- 火乘金(心乘肺)
- 金乘木(肺乘肝)
- 木侮金(肝侮肺)
- 金侮火(肺侮心)
- 火侮水(心侮肾)
- 水侮土(肾侮脾)
- 土侮木(脾侮肝)
以上共二十条,实为五脏生理病理规律的20条,这是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必须掌握。其中每一条在临床中都将会得到灵活运用。如果熟悉了二十条辩证用药思路,则可以化繁为简。建立关于藏象学说除五脏本脏外的相关变化规律。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解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相乘原因
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
- 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
- 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
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
相侮原因
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
- 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本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来侮金,即为木(亢)侮金。
- 克者本身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一般来说,凡因某一行过度亢盛而产生相乘或相侮,如木亢乘土或木亢侮金等,在病变过程中常表现为机能过亢的实证性病理变化;而因某一行虚衰所导致的相乘或相侮,如木乘土虚或木侮弱金等,则常表现为机能不足的虚证性病理变化。
五脏生克乘侮临床应用举偶
五脏生克乘侮中又以生克为核心,乘侮在生克之后。中医的辩证治疗其实是以阴阳五行辩证、脏腑辨证作为基础的。五脏的生克乘侮是除本脏外当涉及他脏时的生理病理的变化,是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不能不懂。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举例说明如下。
“木生火”的生理病理机制及临床运用
“木生火”通过朴素的唯物主义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种能量变化过程,即木材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火焰,此过程中木材减少,转化成热量,以火的形式释放。古人通过取向类比,天人相应,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与之联系起来,从哲学的角度,来阐释心(小肠)与肝胆的关系。
生理:木火相生≈肝脏对心脏的滋养
木火相生关系在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中即表现为肝脏对心脏的滋养关系:
- 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 肝的疏泄升发也有助于心阳的旺盛;
- 此外,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就能辅助心主神志的功能,达到血气和顺,心情舒畅。
肝又为藏血之脏,内寄相火为肝的生发之气,心主生血而司君火,火明则神志清朗。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肝胆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肝胆分泌胆汁,促进食物在小肠的消化吸收,为心脏提供必需要的能量。
这些都是木生火在人体的体现。
病理:肝虚不能温养心脏
有“生的”生理机制就有“不生”病理机制,出现肝不生心的情况,人体就会得病。
肝虚不能温养心脏,则表现为血亏和生气不强、心血和心阳以及心神衰弱,病理表现为消瘦、胆怯、心悸、惊惕、健忘、失眠、脉象细弱或结代或寸脉不静等。木不生火的虚证,多见神情澹荡不收,意志消索。《黄帝内经素》云:
“肝藏寒气移于心,心主火而藏神,神为寒气所薄,薄则乱,故狂、膈中。”
消化系统中如果患有肝胆系统疾病,病人会出现消化功能减退,小肠吸收不到营养,心脏自然得不到能量的供给。
木生火的临床运用
临床上“火不足”代表了心脏的一系列虚证,如: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等。
从木生火的病理角度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 实证——木郁。疏泄升发失常,导致心气受到影响。
- 虚证——木虚。肝脏本身气血不足,不能正常发挥其“生心”的功能。
临床运用
对于肝郁气结,肝胆疏泄功能失常,导致心脏气血亏虚的患者,可以用疏肝利胆,活血理气,养心安神来治疗。例如胆结石导致心脏病。采用温胆汤加减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对于肝血不足,木不生火,心虚而阴不内守,出现头晕,睡眠不安,常被恶梦惊醒,汗出透衣,醒后汗止,脉弦细,运用酸枣仁汤益木生火,养心敛汗,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火生土”的临床运用
心为君,居君位,如“日”挂在天空,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的照耀,太阳可温暖土地,土地能化生万物。在人,心火的温煦作用,可以使脾胃温暖,从而起到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作用,继而滋养全身。如果心火衰微,则脾土冰寒,食物不能被腐熟,出现完谷不化,不欲饮食的病例状况,通过补心火,就能起到增强人体消化功能的作用。
“木克土”的临床运用
树根可以疏通土地,使土地不至于板结。类比如人,肝胆分泌胆汁,有助于脾胃对食物消化,两者相互协同,完成食物的消化过程。如果肝木的调达作用受到抑制,则脾胃功能也必然受到影响。古人明确提出了“见肝之病,治肝传脾,当先实脾”,在治疗肝病的同时,一定要预先考遇到调理患者脾胃的脾胃功能。
脾胃属土,主黄色。临床上碰到肝胆疾病的患者,面色大多带黄色,这也进一步证实“治肝传脾”的道理。
胆囊炎、胆结石、乙肝、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甚至肝癌,这些常见病的治疗中,兼顾脾胃,贯彻“木克土”的相克理论,运用健脾的药是非常关键的。
“火克金”的临床运用
心属火,肺属金。临床上因“心病”而致“肺病”的情况很常见。比如心源性哮喘。
中医要发展,不能排斥一些现代的诊断和检测仪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凡是可以借鉴的、促进中医发展的都可以使用。
临床中因心脉淤阻,导致肺气宣降失常,痰湿内停,甚则咳喘不得平卧的患者,运用“火克金”的理论,从火入手,改善心脏血液循环,恢复心脏活力,从而来治疗肺金病变,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疗效。如采用人参加桂枝龙骨牡蛎汤和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源性哮喘就是很好的例子。心淤得解,火无以克金,金气自然恢复,宣发肃降得以展开,肺病不治自愈。